杭州銀行申請可轉債可“逆襲”?多數銀行的可轉債轉股率較低
2021-01-19 16:42:14 來源:投資者網
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杭州銀行",600926.SH)1月5日發布公告,關于一起包含借款合同本金8.37億元以及相應利息、罰息、復利的借款糾紛,雖其已向上海金融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因"被執行人暫無財產可供執行",執行程序終結。
盡管該行在公告中解釋稱,"公司已對本次訴訟所涉貸款計提相應貸款損失準備,預計本次訴訟事項不會對公司的本期利潤或期后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然而,該行近幾年減值損失大幅攀升引起投資者關注的同時,證監會在其可轉債發行申請的反饋意見中也重點發問。
據杭州銀行2020年三季報,截至三季度末,該行資產同比增長13.3%,營收增速為16.24%,而同期歸母凈利潤增速則為5.11%,這其中的差距,與杭州銀行信用減值損失的大幅攀升不無關系。
就上述問題,《投資者網》致電致函聯系杭州銀行,工作人員稱"一切以對外披露信息為準"。
收益率指標墊底可比上市城商行
杭州銀行成立于1996年9月,2016年于上交所上市。該行位于長三角經濟圈,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有良好的地理區位條件,現已發展成為一家資產質量良好、經營業績優良、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城市商業銀行前列的區域性股份制銀行。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杭州銀行總資產1.11萬億元,同比增長13.3%。二級市場上,截至1月15日收盤,其總市值922.15億元,兩個指標都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中前列(見圖1)。
然而其凈利潤的增速,卻有點"拖后腿"。
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杭州銀行營收186.52 億元,同比增長 16.24%;歸母凈利潤55.77 億元,同比增長 5.11%,相對于16.24%的營收增速,以及13.3%的資產增速,凈利潤增速表現明顯落后。
更難堪的是,據Wind數據,該行的資產收益率ROA和凈資產收益率ROE,在可比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墊底(見圖2)。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上述差異呢?
據2020年三季報,(減值損失前)營業利潤 138.90 億元,同比增長 18.51%,歸母凈利潤(減值損失后) 55.77 億元,同比增長 5.11%。
這一前一后利潤增速的差距,正是因為該行當期"減值損失"的大幅增長。
資產減值損失大幅攀升
近幾年,杭州銀行的減值損失大幅攀升,在引起投資者關注的同時,證監會在其可轉債發行申請的反饋意見中也重點問詢。
反饋意見中提到,2017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申請人(杭州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分別為45.26億元、60.10億元、77.63 億元和74.33億元,金額較高且增長較快。"
就其信用減值損失的金額較高,杭州銀行在回復中稱,"主要是2020年的新冠外部環境影響,"以及"更加審慎的風險管控措施,為有效應對風險,加大風險抵補能力,加大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力度。"
對于信用減值損失的增速,杭州銀行解釋稱,"報告期內,申請人貸款總額、金融投資總額均隨資產總額的增加而不斷上升,與此相應,申請人報告期內信用減值損失隨著各類資產總額的增加而不斷上升。"
從趨勢上看,總資產和貸款余額的確在逐年上升,不過,兩者的增速,遠不及信用減值損失的增速(見表1)(特別說明:2019 年 1 月 1 日起,申請人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按預期信用損失模型計算相關信貸資產發生違約事件的損失期望值確認相應的貸款減值準備,本文開頭提及的8億多貸款減值損失,包括在當期信用減值損失當中)。
通過表1不難看出,杭州銀行的信用減值損失增速,遠高于同期的總資產增速、貸款余額增速和營收增速。當然,這也就不難解釋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有"(信用減值損失)增幅明顯高于業務規模增幅"的問詢了。
杭州銀行在回復證監會的反饋意見中特別提到,2017年至2020年三季度,分別計提了貸款減值損失 54.15 億元、71.72 億元、57.05 億元和 43.91 億元。撥貸比分別為 4.92%、4.23%、3.71%和 3.36%,顯著高于中國銀監會2.5%的最低監管要求,也比同樣位于長三角地區的上海銀行和寧波銀行還要高出不少(見表2)。
不止如此,該行的撥備覆蓋率為 453.16%,超出監管要求2倍還要多,這究竟是為何?
大幅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勢必蠶食杭州銀行當期凈利潤,而這恰是證監會對該行提到的第二個疑問,"相關減值準備計提是否存在通過一次性計提、跨期計提調節利潤的情形。"而這一點,也備受投資者關注。
業內人士告訴《投資者網》,"部分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擔心企業計提太多減值從而影響凈利潤,市場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進而影響股價。"若股價受此影響而長期低迷,一定程度上,或將為該行計劃中的可轉債未來的轉股率,增加變數。
資本充足率指標堪憂
此外,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相關指標也受到投資者關注,尤其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
數據顯示,2020年9月末,該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41%,10.8%和8.48%,較2019年末均有所上升,原因是"通過非公開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對資本進行了外源補充所致"。
翻看近幾年財報,2017年至2019年,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呈下降趨勢,尤其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在2019年底降至8.08%,僅高于監管要求0.58個百分點。資本補充承壓。
在上證e互動平臺,也有投資者關注到該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偏低的問題。杭州銀行回復時亦提到,"公司上市以來始終保持較高的現金分紅比例,主動實施了更趨審慎的撥備計提政策,當前撥備覆蓋率水平已在上市銀行中處于較高水平,因此造成公司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偏低。"。
據Wind,去年8月28日,該行發布了可轉債可行性報告和相關預案,倒是與互動平臺上這位投資者的提議 "不謀而合",公告中稱,"本次發行可轉債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支持公司未來各項業務發展,在可轉債持有人轉股后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于補充公司核心一級資本。"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相比優先股、二級債,可轉債轉股后可直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可轉債遞延攤薄每股收益,當期不影響盈利指標;尚未轉股前,可轉債作為負債端融資手段,成本較低。對于投資者而言,可轉債進可攻退可守,功能性較強。適合戰略性投資安排。"
近幾年,受大環境影響,銀行股吸引力下降,銀行可轉債的投資者轉股意愿下降,目前來看,多數銀行的可轉債轉股率較低。
就目前銀行可轉債較低的轉股率狀況,或將影響該行的"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舉措。《投資者網》專門向杭州銀行致函提問有無其他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方案,未收到相關回復。
就目前來看,以"審慎"和"新冠疫情"為由計提的減值損失大幅攀升,的確影響了杭州銀行的凈利潤增速、資本回報率和資本充足指標。。
關鍵詞: 可轉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