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這位“新農人”的春耕有點“潮”
2022-03-05 15:28:4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合肥3月5日電 驚蟄時節,地處江淮之間的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臺創園內,春色漸濃,綠油油的麥苗在風中搖曳。
無人機在麥田作業。
時下正值春耕農忙時,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除了操作機械的工作人員外,幾乎看不到農民忙碌的身影。“現在春耕很簡單,全程機械化,我這里2000多畝農田,只需要兩三個人就能完成打藥、施肥等作業,所以即便在農忙時,我這里基本上也看不到人。”田埂上,安徽皖濤生態農業科技園負責人姜濤解釋說。
姜濤為農用無人機加注肥料。
不只是田間作業實現了機械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這里得到廣泛應用,讓農業生產變得“更聰明”。姜濤介紹,以往種田常常要靠天收,現在更多的依靠科技。“園區裝上了環境監測系統,及時收集風速、溫度、雨量等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數據,通過長年累月的數據監測,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撐。”
環境監測系統為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撐。
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科技賦能,種田也能“技高一籌”。在皖濤生態農業科技園,科技像一張大網,串聯起農業生產的全鏈條,彰顯出無處不在的力量。打開園區農業物聯網管理系統,不僅能查看整個園區的實時監控畫,還能對農田的墑情、苗情、災情,以及病蟲害情況進行及時掌握,甚至還能操控農業無人機的飛行。
工作人員查看農業物聯網管理系統。
“哪塊田可能發生了病蟲害,通過物聯網管理系統就能看得一目了然,同時系統還會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自動分析研判,并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讓病蟲害防治更加精準和高效。” 姜濤說。
姜濤與安徽農業大學專家進行交流。
除了摸索種地的訣竅,在安徽農業大學專家的悉心幫助指導下,姜濤還大力發展稻蝦(蟹)共作項目,通過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種植模式,走上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再過20多天,這片水田就能投放蝦苗,到了5月份就能上市,養完蝦還能接著養鵝,鵝糞反過來又能為蝦蟹的生長提供大量有機質。” 姜濤高興地說。
作為一名“新農人”,姜濤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農業經理人。在他看來,發展農業生產不僅要會種田,更要眼界開闊、懂得經營管理,了解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規律和變化,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支農力度越來越大,許許多多像姜濤一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人才加入到鄉村振興的行列。姜濤希望,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大展身手,干出一番新天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