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制造大省加速“變身” 中小企業加速上云
2022-01-13 14:40:31 來源:江蘇經濟報
“到2024年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面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重點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5%,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超過8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接近90%。”2021年12月30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通過三年的努力,全省制造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率先建成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行業龍頭帶動引領
作為一家老牌傳統制造業,蘇州中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傳統制造業企業存在的“痛點”也開始顯現:車間內加工、裝配工種生產效率難以實現量化考核,生產現場制造數據缺少沉淀和分析手段,供應鏈及生產制造數字化運用缺少抓手……創新的“天花板”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制造業企業技術能力、專業人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江蘇“智改數轉”進程。《計劃》提出,要對標世界智能制造領先水平,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開展集成應用創新,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痛點”。
與此同時,一些龍頭企業通過“智改數轉”,已經嘗到了制造“變身”智造的甜頭。生產車間內裝備100%聯網,流水線保養可精準鎖定重點環節……從一家制造型工廠起步,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步步探索,將互聯工業應用融入生產制造、供應鏈網絡等,并面向市場打造出一體化工業互聯解決方案。隨著工業4.0在這里落地實踐,博世汽車蘇州工廠不僅成為全球“燈塔工廠”、摘得“中國質量獎”,也成為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商務區“智改數轉”的“名片”之一。
《計劃》的出臺,正是為了催生更多博世(蘇州)這樣的企業。今后三年,我省將分行業分領域制定智能制造示范標準,每年認定一批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示范車間和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5G全連接工廠,加快形成“一行業一標桿”。到2024年底,累計建成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項目30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項目300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2500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200家、5G全連接工廠10家。依托“行業龍頭”帶動效應,賦能傳統制造業企業,將為江蘇整體“智改數轉”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小企業加速上云
中小企業是上云的主力軍。蘇州市工信局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上云占比60%是中小企業,但仍然有36.5%的企業服務器部署在自己單位小機房,56.2%的企業投入物理或云服務器資源在5臺以下,每年數據量1TB以下企業占比67%。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對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卻日益強烈。走進常熟市兄弟玻璃模具有限公司的精加工生產車間,九軸五聯動車銑復合機取代了原先的車削、銑削等5道工藝,實現了從毛坯到成品的一次性成型,一旁的臥式加工中心柔性生產線也取代了原先的工藝裝配、鉆孔等3道工藝。“2015年起,經過不斷升級設備,我們將模具生產的20多道工藝壓縮至14道,員工減少了60多人,產值卻增長了10%。”該公司生產技術部負責人張衛江說,“這僅是我們實現轉型的第一步。”
通過“智改數轉”,將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積蓄強勁的發展新動能?!队媱潯诽岢?,將加快建設江蘇省中小企業“智改數轉”云服務平臺,每年重點培育1000家星級上云企業。到2024年底,全省中小企業“智改數轉”云服務平臺匯聚資源500家以上。“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要更‘偏心’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對此,江蘇仕泰隆物聯網有限公司總經理侍賢君深感贊同。他認為,應通過標準化、模塊化、輕量化、批量化,降低中小企業上云成本,提供設備上云、生產可視化管理,將設備的產能進行線上自動匹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全產業鏈創新升級
要打通產業鏈的薄弱環節, 實現制造產業鏈整體快速發展,僅僅依靠“頭雁”企業還遠遠不夠,迫切需要全產業鏈“智改數轉”升級。
常熟市擁有完善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是名副其實的千億級產業。近年來,常熟紡織服裝產業鏈面臨庫存壓力大、需求多變難匹配等諸多發展難題,亟須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變革,突破發展瓶頸,打造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新生態。為此,常熟市將全國領先的服裝柔性生產、柔性供應鏈服務平臺——飛榴科技引入。目前,常熟大地企鵝全車間6條產線均已使用飛榴智慧生產協同系統,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0%以上。此外,飛榴科技在常熟還與百成匯、億陽星、太子港、迪歐服飾等多家企業簽約了數智化工廠改造項目。通過全產業鏈數字升級,將更有助于常熟打造全國服裝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升級新標桿。
只有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數字化,才能實現行業巨量的、穩定的供給。絲綢紡織是吳江的一張亮麗名片和獨特符號。作為江蘇省民營經濟“領頭羊”,吳江擁有絲綢紡織千億級市場、千億級產業、千億級企業,其中盛澤鎮更是重要的集聚區。為推動“智改數轉”,盛澤鎮一方面鼓勵支持工業企業核心業務系統和重點設備“上云上平臺”,提高數據的流動性和價值;另一方面設立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獎勵資金,鼓勵企業改造。截至目前,盛澤鎮已實現智能工業投資超15億元,完成“智改數轉”項目219個,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引領織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
《計劃》提出,將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型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鏈主”企業推行數字化交付,帶動上下游企業數字化協作和精準對接,培育數字化產業生態。到2024年底,建成重點產業鏈協作平臺10個。“以需求為牽引,以產業鏈為紐帶,江蘇將加快培育、壯大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隊伍,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增強數字化轉型支撐。”省工信廳綜合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重點遴選和儲備數字化優秀解決方案,加快推動江蘇制造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單位智能制造建設進程,構建協同創新的生態圈。江蘇經濟報記者 蔡 逸
■專家視點:
江蘇制造業“智改數轉”的目標已經確定,未來到底該如何破局?
南京大學長江產經智庫區域經濟首席專家,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教授吳福象認為,對于數字化轉型,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認知還停留在部署IT系統階段。
“制造業企業技術能力、專業人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江蘇‘智改數轉’進程。經過多年傳統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孤島’林立、基礎數據不準確、編碼體系不統一等問題始終存在。而云計算、大數據、AI、IoT等新興技術在理解、掌握、應用上存在一定門檻。新舊問題疊加,阻礙了傳統制造業企業的‘智改數轉’進程。”吳福象進一步解釋稱,與此同時,“智改數轉”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盡管部分企業采取“外引+內培”等方式構建企業數字化人才體系,但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成本負擔較重,存在一定風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教授葛和平指出,“智改數轉”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
“傳統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利潤率較低,更加關注投資回報,在‘智改數轉’資金投入方面較為謹慎,若沒有取得顯著績效,進一步的投資動力也受到制約。”葛和平表示,制造業企業在 “智改數轉”過程中,投資重點往往是自動化設備等硬件設施的升級,對于設備聯網和數據采集的重視程度不足,“重硬輕軟”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能力分布失衡。
更重要的是,盡管目前大多數制造業企業推動“智改數轉”的意愿強烈,但由于缺乏專業指導,普遍缺乏清晰的戰略目標、詳細的轉型規劃以及有效的保障措施。
葛和平強調:“制造業門類眾多,各細分行業差異明顯,處在各產業鏈中不同位置的企業存在很強的個性化,‘智改數轉’的突破口各不相同,往往沒有可以直接照搬的模板,缺乏可供借鑒的經驗。”“智改數轉”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經營理念、戰略規劃、組織運營等全方位的變革,需要全局謀劃。(宗 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