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成經濟發展新引擎 蘇州將搶抓數字化發展新機遇
2022-01-04 17:02:36 來源:江蘇經濟報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數字經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引領新一輪經濟周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經濟轉型增長的新藍海。
蘇州,GDP總量邁過2萬億大關、規上工業總產值邁上4萬億新臺階的經濟重鎮、產業重鎮,將如何布局數字經濟“新賽道”,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筑牢制造業長板、贏得持續創新優勢?
制造業變革與數字經濟發展正在交匯,蘇州把著力點放在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的創新集群上,以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為方略,促進創新主體廣泛聚合、創新活動高效協同、創新效益充分顯現,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攻關突破,培育壯大新興動能。
乘風而上,蘇州將搶抓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推動產業經濟向創新經濟躍升,產業大市正向創新強市邁進,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集群。
邁進數字經濟時代
既是新賽道更是主賽道
2021年12月24日,在蘇州賽迪歲末沙龍上,中國賽迪研究院發布《長三角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評估評價白皮書(2021年)》,評價蘇州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在長三角城市群“一核多星”總體格局中也位居前列。
數字經濟時代已來,蘇州早有布局。
2021年初出臺的《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6%以上。
蘇州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主線,著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制造業是主戰場,蘇州提出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1.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有6000多家工業企業推進實施了8000多個“智改數轉”項目,獲評江蘇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平臺23個,工業互聯網規上應用企業近5000家。
數字經濟時代帶來了理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技術方式等變化,既是新賽道,更是主賽道。
邁進數字時代,知識、技術與產業加速融合,各類生產要素廣泛鏈接,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空間布局和競合格局。蘇州不僅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是國內工業體系最全的城市之一,擁有先進材料、電子信息、裝備制造3個萬億級產業。蘇州也是一座創新之城,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12年居全省首位,在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七,是前十名中唯一地級市。
圍繞產業做創新,創新集群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組織形式,可以在一定地理空間范圍內,促進企業、政府、高校、研究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圍繞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開展深度合作,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從而助推經濟發展由產業經濟加速向創新經濟邁進。立足蘇州實際,蘇州市將充分發揮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聚力做強先進材料、電子信息、裝備制造三大萬億級產業創新集群,積極打造國際知名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集群。“十四五”期間,努力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高水平科研院所、高質量研發機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培育一批國際領先的創新型企業品牌。
產業鏈創新鏈融合
做強產業集群最高形式
產業集群被認為是獲取區域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在數字經濟時代,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建設高水平的產業創新集群,創新集群是產業集群的最高形式。
在昆山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華辰精密裝備(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數控軋輥磨床領域的領軍企業,研發制造的精密磨削裝備產品主要是高端的數控軋輥磨床和內外圓復合磨床,產品精度比肩國際領先水平,主要應用于鋼鐵、有色金屬、造紙、輕紡以及機械加工等行業,服務于國內外200余家客戶。該企業通過將國際先進復合加工設備和FMS高精度非標柔性系統對接打造出智能制造示范車間,通過ERP和MES系統進行生產數據交互,實現智能化、柔性化和數字化生產。
華辰裝備公司負責人介紹,數字化轉型本質是讓數據驅動賦能創新力,通過企業的全面數字化,研發、采購、銷售、庫存、生產、財務、物流、供應鏈等全流程發力,努力實現從“智造”到創造的跨越。
2021年6月,華辰裝備和清華大學共同承建中國機械工業高精軋輥智能制造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同時合作成立了清華大學—華辰裝備智能磨削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致力于在精密磨削裝備領域,不斷創新突破,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引領中國裝備升級。
昆山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依托周市鎮的區位優勢和創新創業環境,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不斷放大產業鏈,形成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高端智能裝備三大產業板塊,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華辰裝備等企業不斷擴大優質增量,集聚了80多家生產企業及關聯企業,形成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年產值超12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業集聚了機器人本體、控制器、電線電纜、整機系統集成和應用的50多家企業,實現總產值超80億元;薩馳裝備在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建設龍道博特輪胎項目,是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的一號投資項目,樹起高端智能制造領域的世界級標桿。
這是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一個縮影。數字經濟時代,“蘇州制造”正駛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一方面,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在圍繞產業鏈不斷強鏈固鏈補鏈;另一方面,產業創新集群不僅僅是產業集群,也是創新能力的集群,蘇州正加快形成一大批科技自立自強的機制,產業鏈創新鏈聯手推動全產業鏈布局,提升“蘇州制造”核心競爭力。
知識生產創造價值
以知識集群加速知識創新
數字經濟時代建設產業創新集群,是產業的集聚、企業的集聚、創新的集聚,也是知識的集聚,將形成更大的知識經濟、創新經濟。
2019年6月,由盛虹控股集團和東華大學牽頭組建的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第13家、江蘇省第一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這也是全國第一家由民營企業牽頭組建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兩年多來,該創新中心圍繞功能纖維新材料、高端用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前沿纖維新材料等方向,已經建起以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國家級紡織品檢測中心等為支撐的技術創新供給體系,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并進入成果轉化階段。
新冠疫情發生后,應急防護用纖維技術及制品研究項目受到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盛虹聯合創新中心設立1000萬元“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纖維材料科研攻關專項基金,推動相關學科基礎、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攻關。不到一個月,就收到來自骨干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等單位共109個項目,突破了6項關鍵技術,形成11項創新生產工藝。
包括盛虹在內,蘇州紡織總量規模全國第一、產業鏈布局完備程度全國第一、技術創新水平全國領先,已成長為初具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美國學者唐·塔斯考特認為,信息技術的革新掀起新時代的數字革命,將帶領企業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時代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時代。
蘇州聚焦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全面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獲評我國唯一的“中國產學研合作示范城市”。蘇州累計與260多所國內外高校院所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引進大院大所超130家,過去五年與大院大所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5000多項,項目總經費超320億元。
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蘇州將以“知識生產、創造價值”為核心,加快形成知識溢出效應,推動構建系統性、延續性、合作性的創新生態體系,反哺產業集群創新,加快將產業先發優勢轉化成領跑實力。同時,前瞻布局高端新型知識集群,以知識集群加速知識創新,推動在知識驅動、創新引領、智力集聚、技術領先等方面積極突破。充分發揮知識作為創新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加快形成一批發展潛力巨大、創新能力突出、競爭實力領先的新型創新集群,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陸曉華 張 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