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推動將美麗鄉村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
2021-11-15 13:38:09 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從東海之濱到浙西山麓,從杭嘉湖平原到甌江兩岸,青山蔥郁,碧水迢迢,千萬村落點綴其間,萬千氣象沿江揮灑……
600多年前,元代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描繪了人們對鄉村生活的美好想象;600多年后,浙江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系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率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全省1萬多個美麗鄉村繪就了一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久久為功的持續推動下,浙江千鄉萬村越發美麗,城鄉生活趨向彌合。放眼全國,浙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最快、鄉村經濟最活、鄉村環境最美、農民生活最優、城鄉區域最協調的省份之一。2020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0元,連續36年位居全國省區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縮小到1.96,為全國各省區最低。
時間的書頁不斷翻開,發展的命題日新月異。當前,浙江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光榮使命。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浙江,將貫徹落實“千萬工程”系列重要指示,緊扣“農村‘擴中提低’改革、數字鄉村建設、推進共同富裕”主題,著力數字化改革賦能,著力探索推進“未來鄉村”建設,著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推進農村綠色低碳發展,著力健全“兩進兩回”機制,推動將美麗鄉村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全局勝勢,打造一批彰顯江南韻味、呈現未來元素、具備品質生活體驗的風貌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為全國“未來鄉村”建設探路。
從“地下”到“地面”
江南水鄉風貌再現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行走在浙江鄉村,環境秀美、村居祥和,到處是一幅幅生動的山水田園畫。“浙江鄉村有多美”,多次沖上“熱搜”,引來全國網友的艷羨。
“不一樣的浙江農村”,來源于浙江把全省作為一個大景區、大花園來謀劃,不斷深化“千萬工程”,與時俱進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8年來,浙江農業農村部門發揚釘釘子精神抓“垃圾革命”,推動農民群眾生活方式從“垃圾掃出門”到“垃圾扔進桶”再到“垃圾分好類”轉變,贏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看浙江”的好口碑,至2020年底,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政村覆蓋率達85%;
18年來,浙江持續開展“千萬工程”,投入300多億元建地下工程、隱蔽工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蓋率從2013年的12%提高到90%,農戶受益率從2013年的28%提高到74%,江南水鄉韻味得到再現;
“千萬工程”實施之初,浙江按照每年2000個村、50萬戶左右的進度推進農村改廁,到2020年底,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9%,大多數農戶家庭用上了抽水馬桶,“關鍵小事”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幸福……
“經過18年的‘千萬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浙江鄉村已經有了較高的‘顏值’,下一步要增添‘氣質’,從‘生態美’邁向‘風貌美’。”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美”是浙江鄉村最具有同質性的表現,如今浙江更要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厚植鄉村特色,拓展美麗內涵。
在柯城區余東村,老舊民房被“微改造”為咖啡屋、農耕館、竹編館,農房院墻上的農民畫將村莊裝點得別具一格,畫在村中,人在畫中;吳興區妙山村將農家羊圈改為“妙山草堂”,吸引了漫畫家鄧輝華入駐,成為了藝術展覽、定期聚會、文化雅集的平臺……
畫龍點睛的“微改造”,既繼承了江南鄉村文化的“魂”,又保留了新時代田園鄉村的“味”。放眼整個浙江,不僅擁有了10.55萬平方公里的“步步皆景”,更塑造了45個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縣、500個示范鄉鎮、1500個特色精品村、600條風景線(示范帶)的“爭奇斗艷”,“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光、一縣一品牌”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創建格局正在形成。
從“風景”到“風尚”
內外兼修留住鄉愁
推開一扇門,從書架上選一本書,落座后享受閱讀的快樂。在慈溪,“鄉村書房”建設如火如荼。只要一有閑暇,村民們總會走進一間間鄉村書房,捧上一本書……他們眼中不再只有鋤頭和鐮刀,還有更廣闊的天空。
點亮鄉村的“閱讀之燈”,就是照亮農民的“精神世界”。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兒童文學作家李東華說:“建設美麗鄉村,除了要建設自然層面上的綠水青山,也要通過閱讀以及其他的文化實踐,去構建精神層面的‘綠水青山’。”
浙江堅持“物的美麗”與“人的美麗”一起抓,從2013年開始,每年啟動43個重點村和200多個一般村的保護利用,保護后的歷史文化村落成為美麗鄉村的文化窗口、點睛之筆——
永嘉不斷探索完善具有楠溪特色的古村落保護開發路子,芙蓉、嶼北等村入選全國首批傳統村落名單,楠溪江古村落還被整體授予“中國景觀村落群”稱號;浦江新光村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對詒榖堂、雙井房、廿玖間里、桂芳軒等古建筑進行修繕,重現昔日的“江南喬家大院”;松陽繼“拯救老屋”行動之后,又開展“百名藝術家入駐鄉村行動”,率先開展藝術振興鄉村的實踐……
今年,浙江省委提出實施文化先行發展戰略,讓文化成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識度的標識。
如果說,文化是浙江的靈魂,遍布在鄉野間的文化禮堂則成為承載鄉土歷史記憶的最佳載體。在浙北嘉興,文化禮堂成為“紅色陣地”,微型黨課、紅歌傳唱、文藝宣講、志愿服務等讓紅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浙東南玉環,文化禮堂內設“非遺展陳館”,展示漁民畫、貝雕、船模、剪紙等民俗技藝,延續著一代代人的鄉愁……
農村文化禮堂多了,教堂佛堂就少了,球桌多了,牌桌就少了。在浙江城鄉行走,給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這里不僅富庶,而且和美。
浙江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到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現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8730家,700多萬戶農戶參與家規家訓“掛廳堂、進禮堂、駐心堂”,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快形成,人文之美、道德之美、風尚之美不斷彰顯,“里外相顧,內外兼修”的道路越發清晰。
從“青山”到“金山”
農民生活富裕富足
茫茫竹海之中,不容錯過“夜空中最亮的村”——安吉蔓塘里。這個只有81戶村民的小村落,因為“大地之光”項目成了網紅村。項目80%的員工為本村人,村民可拿到門票收入3%的分成,村集體每年固定收入8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村民、業主三方共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