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正文

江蘇銀保機構加大科技創新支持 助力金融資源精準滴灌

2021-11-12 13:48:30 來源:江南時報

日前,記者從江蘇銀保監局獲悉,近年來,蘇州銀保監分局與市科技、工信、金融等部門多方協同,完善政策鏈、暢通信息鏈、撬動資金鏈、優化服務鏈,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技金融“蘇州模式”。該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高企認定數、凈增數、有效高企數均居全省第一。

完善“政策鏈”

圍繞痛點難點靶向施策

科技與金融是經濟發展中的兩大重要“引擎”。蘇州市政府2009年印發《關于加強科技金融結合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主要任務分解表的通知》,從完善激勵政策、促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進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明確目標任務;并于2018年9月進行修訂,就進一步加強科技金融創新融合,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提出了完善政策體系、創新科技信貸服務和挖掘科技保險發展內涵等措施。2015年印發《蘇州市金融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2015-2020)》,以解決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難題為導向,通過制度安排和資源調配,運用鼓勵銀行發放信用貸款、保險公司開展貸款保證保險、設立投貸(保)聯動基金和信保基金等二十項綜合金融服務工具,為創新型企業量身訂做金融服務方案。

多部門圍繞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和金融機構不敢貸、不愿貸等堵點,主動對政策體系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的補充與完善。2011年起,蘇州市財政局、科技局、金融辦等多部門聯合,先后出臺科技支行專項風險資金池、科技貸款貼息、科技保費補貼、科技金融風險共擔等政策以及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等科技企業培育措施;金融監管部門支持設立或引入科技專營或特色機構、科技金融功能中心等;工信部門出臺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專精特新企業、首臺套重大裝備等政策;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著力完善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體系等。

暢通“信息鏈”

助力金融資源精準滴灌

科技主管部門構建“金字塔”式科技企業數據庫和科技創新主體分布圖,涵蓋科技型中小企業(13075家)、高新技術企業(9740家)、科技領軍人才企業(1691家)、瞪羚計劃企業(391家)、獨角獸培育企業(102家)五個梯次,繪就蘇州科技創新的“地理輪廓”,動態展示從科技創業、專利授權到研發團隊,再到研發投入、產品收入的成長性科技創新研發指標體系,構建監測蘇州科技創新發展的“晴雨表”,引導金融機構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更加貼合的金融服務。年內還將上線運行蘇州市科技型企業創新要素查詢平臺“科企查”,從知識產權、財務、團隊等方面為入庫企業進行創新能力“畫像”,并擇優批量向金融機構推薦,助力企業將創新力轉化為融資力,目前已初步完成102家獨角獸培育企業畫像標簽。

金融監管部門與科技主管部門緊密配合,推動轄內銀行、保險、創投等機構入駐市科技局搭建的科技金融生態圈平臺和金融監管部門搭建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等科技金融平臺,并指導轄內30余家銀行成立“企業自主創新金融支持中心”專門對接,實現科技金融供給端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截至2021年9月末,轄內近200家金融機構入駐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全面展示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并主動響應科技企業金融需求。

撬動“資金鏈”

引導金融機構愿貸敢保

政府設置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信用保證基金、科技貸款貼息等專項獎補資金池,每年更新并下發《蘇州市科技金融計劃項目的通知》,通過“政府補償+銀行信貸”風險共擔模式,對科技信貸所產生的損失進行補償。如“科貸通”按銷售收入5000萬以下、5000萬元到2億元、2億元以上對科技企業進行分類,分別給予50%、40%、30%的風險補償,重點支持對象補償比例達80%。截至2021年9月末,“科貸通”已累計為8939家科技企業發放貸款523.12億元,培育獨角獸企業47家,上市公司23家,其中科創板企業12家。已連續十一年為443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補貼科技貸款利息支出25895.3萬元。

設置“科技+投資”專項引導基金,撬動股權資金鏈。設立蘇州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投貸聯引導基金,通過獎勵補貼、階段參股、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項目研發初期投入,構建科技成果從開發到應用的全方位服務模式,形成了“元禾系”“國發系”“高新系”、相城科技金融產業園、蘇州灣金融小鎮為代表的創業投資集聚區,主要投向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

優化“服務鏈”

緊扣企業需求量體裁衣

支持轄內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保險支公司等專營機構,鼓勵金融機構總部在蘇州設立“企業自主創新金融支持中心”“科技金融產品研發中心”“投貸聯金融中心”等特色部門或功能性總部,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

截至2021年9月末,已設立科技支行7家、科技特色部門13家、科技特色支行58家以及全國首家科技保險支公司,引入科技金融相關功能性總部10家。引導專營機構落實“五單機制”,即單獨配置人力資源,單列信貸計劃,單設信貸評審制度、考核機制、盡職免責制度,提高服務科技企業的積極性、精準性和專業性。如推出專門的風險評估及信貸審批模式,靈活調整授信政策及評估流程;特別招聘引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理工科人才;弱化對財務指標的關注,給予撥備計提返還、會計考核中少計或不計風險成本、專項調降科創金融產品FTP定價等政策傾斜。截至2021年9月末,蘇州轄內主要中資商業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為1348.26億元,較年初增長30.64%。

(江南時報全媒體記者 孫海燕)

關鍵詞: 銀保機構 科技創新 科技金融 蘇州模式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