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秋糧豐收已成定局 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秋冬農業開發工作
2021-10-12 17:14:40 來源:湖北日報
“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閑。”寒露,不僅意味著秋深露重,更預示著農忙時節已經到來。
10月9日,寒露剛過,全省秋冬農業開發暨農業農村重點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荊門召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會上獲悉,我省秋糧豐收已成定局,“穩麥擴油”唱響秋冬播主旋律。
“秋冬種是來年糧油生產的第一季,我們要緊盯‘糧袋子’‘油瓶子’‘菜籃子’,全力打造農業產業鏈,保目標、抓統籌、開新局,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秋冬農業開發工作。”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云說。
“豐收連著豐收”
紅安縣永佳河鎮,一塊塊稻田匯成金色的海洋,飽滿的谷粒壓彎稻稈。從9月下旬起,各村組織機械、勞力搶抓晴好天氣,搶收搶割秋糧,成熟一片,收割一片。
10月9日,鐘祥市九里回族鄉三岔河村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基地,四臺油菜聯合播種機來回穿梭,翻耕、播種、施肥等一氣呵成。“與傳統的‘機械耕地、人工撒播’相比,聯合播種機的‘種肥同播’不僅省時省工,且播后出苗整齊一致、通風透光好、成苗率高。”鐘祥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萬正美介紹。
收獲和播種,構成金秋最迷人的風景。
“豐收連著豐收”,我省一手抓秋糧豐收,嚴防“倉門災”,確保顆粒歸倉;一手抓秋冬種,確保種滿種足,穩糧保產的底氣十足。
當前,我省中稻收割逾八成,再生稻、雙季晚稻正處在灌漿結實期,豐收大勢已定。對已成熟的作物,我省要求各地抓緊組織收獲騰茬,提高機械化收割率;對于雙季晚稻和再生稻,適時施肥,著力增粒重、提單產。
“秋種一粒籽,夏收萬斤油。”今年,我省秋播的主基調明確:大力壓減冬閑田,實現“穩麥擴油”。
穩麥,穩住小麥面積連續兩年恢復增長的勢頭,力爭今年恢復到1600萬畝。在穩面積的基礎上,我省局部調優種植布局和品種結構,加大產量與抗性兼顧型小麥良種的示范與應用力度,大力推進小麥綠色輕簡高效生產,強化藥劑拌種、機械勻播、肥水統籌、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措施落實。
擴油,繼續挖掘擴種油菜的潛力,加大統一供種力度,力爭油菜播種面積增加80萬畝、達到1720萬畝,為明年夏收菜籽總產穩定打基礎。當前,油菜播種面積已分解到市州,江夏、大冶等78個縣市重點開發利用冬閑田,抓實油菜輪作試點,確保油菜面積增加;監利、沙洋等57個縣市,抓好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帶動全域油菜單產提升、效益提高。
眼下,我省油菜直播大面積鋪開,小麥播種即將全面啟幕。
讓百姓“菜籃子”量足價穩
鐘祥柴湖鎮馬南村蔬菜基地,一片新綠。國慶前剛播下的娃娃菜迫不及待地從地里探出腦袋,舒展腰肢。
據綠邦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鵬介紹,合作社建有日育苗100萬株的蔬菜育苗工廠、200個中高端蔬菜大棚、庫容2萬立方米的大中型冷庫等,帶領農戶種植有機娃娃菜、西藍花等高端蔬菜。合作社注冊的“笑農良品”娃娃菜在盒馬鮮生,“400克能賣到20多元呢!”
“金九銀十”,蔬菜、水果、茶葉等農副產品全線進入旺季。為了全力保障好老百姓“菜籃子”的量足價穩、產供有力,我省進行部署。
蔬菜方面,確保第四季度播種240萬畝以上,實現全年播種1850萬畝的目標,推進設施蔬菜提檔升級、露地冬春蔬菜優化品種、食用菌擴增珍稀菌類;果茶方面,柑橘重在提升品質,桃、梨突出“早熟”調整結構,葡萄、獼猴桃、枇杷等特色水果抓好適地適栽;中藥材方面,實施“十大楚藥”良種工程,推行林下種植、仿生栽培、間套輪作等生態種植模式。
應對“豬價下跌,省政府出臺生豬保供穩價的八條措施。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要求,各地保持養殖用地、環評、金融等方面支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堅持不抽貸、不斷貸,把“豬周期”波動影響降到最低。
而面對大宗淡水魚價格大幅上漲的新形勢,我省一方面切實扎實抓好長江“十年禁漁”,一方面加快推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打出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規范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等“組合拳”,不斷滿足湖北人民喜歡吃活魚的消費需求。
好田回歸“高標準”
穿越鐘祥市李家臺村、三岔河村、趙廟村的80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基地,12千米溝渠、4.5千米機耕路縱橫交錯,一整塊標準的“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溝相連、渠相通”的“好田”躍然眼前。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食安全戰略的基本盤。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必須回歸“高標準”。
今年,我省計劃新建410萬畝高標準農田,優先安排在永久基本農田和“兩區”,重點是水稻、小麥糧食生產功能區。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要求各地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要素,因地制宜確定建設內容和標準,制定詳細技術導則,強化建設保障,確保“建一塊、成一塊”,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和“今年建、明年改”現象。
圍繞高標準農田的提質增效,武漢市今年按照“先建機制再建項目”的思路,提出施工前必須有經營主體、有經營品種、有管護機制的“硬杠杠”,確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有人種、有人管;貫穿生態理念,推廣綠色農田、節水農業;強化資金保障合力,將最低標準投資由2000元/畝提升至3500元/畝。截至目前,全市2020年度11.2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2021年度13.3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部進入施工招標階段。
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任務分解,我省到2025年需建成高標準農田4689萬畝,改造提升474萬畝;到2030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309萬畝,改造提升1264萬畝。
抓眼前,謀長遠。當前,我省正在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年規劃,將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區域布局、建設標準、管護機制、保障措施等,著力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
加快農業產業化破題起勢
9月24日,國寶橋米新產業園開園,智能化的優質稻精深加工一體化項目揭開面紗。
作為我省優質稻產業鏈龍頭企業,國寶橋米引進智能倉儲技術,采用國內先進的儲糧智能通風、智能綜合控溫、換流熏蒸、糧情測控等技術,持久保持稻米鮮度;引進智能加工工藝,采用瑞士、日本、美國等國際先進的現代化加工設備,旨在精細加工品質好米;構建一站式包裝智能新世界,為中國糧倉提速增效。
鍛長板、補短板,圍繞十大農業產業鏈,我省不斷拓展產業融合發展新途徑,譜寫農業高質高效新篇章。
潛江,堅持龍頭集聚,做精產業鏈條,強力推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打造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標桿。
荊門,堅持品牌引領,做優產業融合。“一袋米”,整合“京山橋米”等區域公用品牌,每年安排2000萬元財政資金開展宣傳;“一壺油”,拓展油菜多功能利用,發展菜用、飼用、肥用油菜,打造以油菜花海為主題的“農文旅”融合示范點。
崇陽,堅持規模養殖,做足循環文章,在全縣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推進生豬養殖與種植基地種養結合,推動“糞污資源還林”,發展種養循環經濟體。
1-8月,全省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20家、省級龍頭企業125家。會議要求,全省要在建設優質基地、培植培育龍頭、擦亮公用品牌、強化要素支撐等方面勇開新局,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后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張勁 吳晴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