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打造一批碳中和綠色生態試驗區 從五個方面營造低碳應用場景
2021-05-27 20:28:39 來源:成都日報
力爭到2025年,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碳中和產業綜合發展“引領區”、技術創新“策源地”、市場應用“標桿區”,建成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先行區。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中國已全面確立了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低碳發展將成為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迎接這場變革,成都已做好準備。如何加快建設碳中和“先鋒城市”?5月26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專題學習會暨全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會召開。這場會議上,成都提出了清晰的目標和行動路徑。
關鍵詞 碳中和產業生態圈
探索打造一批碳中和綠色生態試驗區
經估算,2020年成都市低碳產業產值達622億元,已成為西部綠色低碳產業重要承載地。但存在低碳產業較分散、五鏈深度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新風口,成都正在加快謀劃構建碳中和產業生態圈。
這一全新的產業生態圈具體將如何布局?
記者獲悉,在發展重點產業方面,圍繞新能源產業,將在氫能、核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車領域持續發力,主要布局在綠色氫都、青白江先進材料功能區、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功能區等產業功能區,加快形成高端產業集群。圍繞儲能產業,重點發展儲能電池、儲能電池系統、儲能應用,主要布局在天府新區半導體材料產業功能區、天府關鍵零部件制造產業園等產業功能區,打造西部儲能高地。圍繞節能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研發設計、高效節能裝備制造、節能咨詢服務、節能設施運行、節能金融服務、節能交易服務,主要布局在成都科學城和成都航天裝備產業功能區等產業功能區,進一步提升比較優勢。同時,圍繞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固碳產業、“碳中和+”產業、碳中和延伸服務等,均有相應的發展方向和布局考量。
在生產領域,成都還將探索建設“零碳”產業功能區、“零碳”高品質科創空間、“零碳”工廠、“零碳”樓宇。生活領域,探索建設“零碳”社區,比如積極推廣零碳建筑、智慧職能管理系統、共享交通等。生態領域,將探索打造一批碳中和綠色生態試驗區,推動碳匯公園、碳匯綠道建設。
力爭到2025年,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碳中和產業綜合發展“引領區”、技術創新“策源地”、市場應用“標桿區”,建成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先行區。
關鍵詞 社區碳中和場景
從五個方面營造低碳應用場景
社區作為承載人口的基本單元和碳排放增長的重要領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微觀場域,也是營造低碳應用場景、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的試驗載體。
如何營造?成都將從五個方面發力。
在社區高效通勤上,以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為導向,落實小街區規制,增加市政街巷通道,推動社區出行道路與城市主干道無縫接駁,實現社區微路網與城市大交通有效融合。強化公交車道、非機動車道、步道的路權分配,引導市民出行從自駕為主向公交和慢行為主轉變。
在綠色生態場景上,提出要充分利用建筑立面頂面、道路兩側、過街天橋等公共空間開展美化綠化,以綠道有機串聯城市地標、公園綠地、美學空間,最大限度提高社區綠化覆蓋率和感知度。建立部門監管、屬地主責和社區協同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探索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社區參與生態環境監測巡護,筑牢自然生態保護底部支撐。
在低碳生產場景上,建立“社區機會清單+碳中和場景實驗室”供給機制,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和市場資本參與低碳社區創建,讓公園社區成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新藍海。還將創新綠色消費模式,挖掘社區生態資源“吃住行游購娛”潛力,推動民宿康養、運動休閑、旅游觀光等業態有機植入、跨界融合,促進農商文旅體生態產品價值增值。
智慧治理場景營造上,提出以智慧社區建設為載體,構建數據驅動功能融通的基層智慧治理體系,降低城市管理運行和市民服務獲取成本。拓展天府市民云“社智在線”功能,推動智慧物業、智慧安防、智慧養老等入戶應用,讓居民在家就能滿足大多數辦事和生活需求。
在簡約生活場景營造方面,培育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對生活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環保行為的組織發動,精心策劃社區鄰里節、社區運動節等群眾性戶外活動,引導市民從封閉空間走向公園綠地享受健康生活。鼓勵駐區單位錯時開放內部空間和功能設施,讓閑置資源發揮公共屬性,更好服務企業和市民。
關鍵詞 未來建筑
重點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筑
建筑因“人”而生。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宜居、健康、智慧、人文等性能。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成都新建建筑實現了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全域全覆蓋”,啟動了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并被列為了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截至2020年底,綠色建筑執行面積累計突破2億平方米,裝配式建筑面積累計接近1億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完成243萬平方米。總體處于全國第一梯隊水平。
那么,發展未來建筑成都將如何著力?會議透露,將重點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筑,推動建設一批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健康建筑試點示范項目。結合城市有機更新,推動既有建筑因地制宜地實施節能、減排、節水、降噪等改造,特別是加大對既有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
同時,全面融入碳中和產業生態圈,圍繞建筑領域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帶來的變革,推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應用以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創新發展,帶動綠色建筑產業發展,打造萬億級綠色建筑產業集群。
本報記者 王琳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