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天天播報:張琳艷:從偏遠縣城女孩 到女足“未來之星”

2022-07-31 21:44:23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7月26日晚,東亞杯女足最后一場比賽在日本茨城鹿島體育場進行。中國女足0比0戰平日本女足,以一勝兩平的亞軍成績收官,追平了東亞杯歷史最好成績。比賽結束后,女足隊員張琳艷將飛赴瑞士,以租借形式加盟蘇黎世草蜢足球俱樂部,租借期為一年。張琳艷也是武漢女足俱樂部繼2018年王霜之后,第二位送出“留洋”的球員。

張琳艷和與足球為伴的12年“職業生涯”,恰逢這個體系飛速變化和重建的時間段。大量金錢的注入,曾經讓中國球市火熱,也產生了一些年輕球員成長的機會,但并沒有打造起一個相對完整、良性的足球發展體系。如今,金錢如退潮的海水,球員則空懸于孤立的礁石。如何上岸?如何重新開始自己的航程?她需要更多耐心,更大韌性。

回家


(資料圖片)

四川小城江油以兩樣事聞名:肥腸和李白。前者生猛、市井,后者飄逸、浪漫,它們就像城市的兩面,構成了令當地人引以為傲的獨特氣質。

2022年2月6日,一個剛滿21歲、黑皮膚小個子的女生意外成為這座城市新的榮耀。2022年女足亞洲杯決賽中,來自江油的張琳艷替補出場,為落后的中國隊贏得一個進球、一次助攻,成為這場“史詩級逆轉”的關鍵。賽后,她毫無疑問地當選本場比賽的MVP和亞洲杯決賽的“未來之星”。歡呼聲從遙遠的印度孟買傳回這個川北小縣城,當天夜里,涪江兩岸上空燃起了久違的煙花。

2022年2月3日,2022女足亞洲杯半決賽在印度浦那希夫賈特拉帕蒂體育場舉行。圖為張琳艷(右)與日本隊員長谷川唯爭球(視覺中國供圖)

3月5日是張琳艷回家的日子。飛機搖晃著落在綿陽南郊機場,張琳艷還沒走到行李轉盤,已經有機場工作人員拿出筆記本請求簽名。機場出口,一隊由父母、親戚、教練、中小學校長、市政府領導、球迷、當地媒體的記者組成的歡迎團在三個小時前就已經抵達,他們捧著花束,拉起了橫幅,把手穿過護欄,搖著小國旗,大聲喊著張琳艷的名字。

張琳艷慢慢走近,她身量不高,短發,黑色夾克衫,運動褲,步伐輕快。看到眼前的場面,她不自覺往后退了一步,撓了撓頭,“太夸張了吧……”她還不適應這樣熱烈的禮遇。作為中國女足的一員,她和隊友們一起共同創造了那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讓中國女足時隔16年后再次奪得女足亞洲杯。某種程度上,這場勝利已經超越了比賽本身——在此之前,中國男足在大年初一的世界杯預選賽中輸給了越南,有太多失望、憤怒需要這場勝利來化解。隊伍回國當天,400多位蘇州市民在隔離酒店道路兩側唱著《歌唱祖國》夾道迎接,隔離結束,每一位隊員都接受了比以往更多的采訪、拍攝,以及更密集的贊助商活動。

圖源:中國女足官方微博

坐在市政府派出的公務用車上,張琳艷還不太習慣一個人坐在前排,那里有張桌子,她不停邀請其他人同坐,然后配合車里人的合影要求,咧嘴笑,比出一個又一個“yeah”的手勢。談到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她一本正經地聲明“當然是肥腸”,又換上四川方言,應當地電視臺之邀,為即將到來的婦女節錄制祝福視頻。坐在后排的母親朱莎玉揚揚眉,露出笑容,女兒“會說話”的表現讓她滿意。她是一個親切健談的四川女人,張琳艷說,自己的活潑和好人緣是隨了媽媽。

那是一個漫長的午后。回到江油,市政府餐廳已經備好了一桌宴席,餐畢,公務用車又把張琳艷和家人送回家。剛進小區,樓下正在曬太陽、聊天的街坊們就拿著手機擁上來。凹形樓面上,鄰居們隔著防盜柵欄探出頭拍照,一群捧著玫瑰的球迷已經在樓下等了她五個小時。

接近下午4點,人群才逐漸散去。時隔五個月,張琳艷終于坐在自己家里的沙發上,舅舅、二姨和其他親戚都還在,大家像是在補過春節,吃瓜子、喝茶,表弟打開大電視——那是女足奪冠后一家當地企業贈送的禮物。客廳里吵嚷起來,所有人都在聊比賽,張琳艷向后靠,身體陷進沙發里。

2月7日, 張琳艷父母展示女兒成長中獲得的獎狀及獎杯(新華社供圖)

過去的十多年,這樣的場景在這間小客廳里上演過無數次。父親會躺在沙發上看球賽,有時干脆在客廳過夜。張琳艷進入國少隊后,母親為了找全轉播比賽場次,在手機里下載了十幾個App,中國隊亞洲杯奪冠那天,她正在茶館打麻將,嫌手機上看不清,專門回到家把比賽投屏到電視上看了一遍又一遍。以前不怎么看球的阿姨和嬸子們也成了“球迷”,偶爾還會一起爭論“帽子戲法”的確切定義。

這個尋常的四川人家被足球深刻地改變了。門口玄關的陳列架上,除了收藏的酒瓶酒具,就是張琳艷的獎杯和獎牌:最佳球員、最佳運動員、玫瑰之星,透明的、金色的,有的刻上了她的剪影,有的模仿大力神杯的造型……朱莎玉用鞋盒把它們墊成一樣的高度,確保所有人進門就能把它們盡收眼底。球迷送來的“國足之光”的錦旗掛在了電視墻上,這是更醒目的位置。同時被掛起來的還有十幾枚金牌,還有小書架頂端的兩個球星人偶。書架已經被畫冊、雜志和護手霜瓶塞滿,和《穆里尼奧傳》擠在一起的是幾本被翻破了頁的《四川烹飪》,它們屬于張琳艷的父親張守武,一名川菜廚師。

還有些與足球有關的物件沒有展示出來。比如那盒用于緩解傷痛的運動理療膠布,它被擱在儲藏間旁邊背光的架子上,避開了所有關注和燈光。

2022年7月26日,日本,2022東亞杯女足第3輪,中國女足0-0日本女足。張琳艷追防。(圖|視覺中國)

江油

13年前,花園小學秋季運動會上,站在汶川震后修建的臨時板房前,8歲的張琳艷并不顯眼。

當時,江油一中的體育老師文榮正在為剛成立三年的校園女足球隊尋找后備隊員。她不是文榮期待的那種球員,這個黑瘦的女孩比同齡人矮一頭,也不在球隊培養的重點年齡段,但她一米三的身高能跳出兩米多的距離,50米的成績是7秒多一點。“她跑得很快,身體協調性好,”推薦她的武術老師說她在課堂上表現不錯,“性格也很活躍。”文榮決定試一試,讓這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加入球隊“跟著一起練”。那時張琳艷對踢球還沒什么概念,面對邀約,她答應回家后和父母商量。

張守武是個球迷,聽說女兒踢足球,他立刻舉手贊成。朱莎玉更在意女兒的身體,踢球至少算是體育鍛煉,她勉強答應,囑咐女兒“別把自己曬得黝黑的,不要耽誤學習”。

在張琳艷的記憶里,第一周到訓練場就是跑圈,錯過周末懶覺,她又累又煩,想說不去又怕父親責備,只好忍著委屈堅持。熬到能碰球的日子,和很多孩子一樣,張琳艷慢慢覺得,踢球確實是件新鮮好玩的事兒。通過足球,她能和那些年紀更大的孩子一起玩,聽她們聊聊“大人”的世界,也能去家鄉之外的城市比賽。在家里,父親在外務工不常回來,也不算健談,張琳艷踢球后,父女的交流多了起來,足球是最大的話題。他們認真談論“大羅”、馬拉多納,或者孫雯,在足球面前,兩人關系平等,共享喜悅和熱血。

《足球女將》劇照

有時候,張守武看球賽打瞌睡,張琳艷會打趣他是個“偽球迷”。她不知道,十幾年前,年輕的張守武還在廣元打工,為了一場球賽,專門在賓館開了間房看電視直播。事實上,江油這座城市與足球的故事,在她出生前就已經開始。

那是四川足球的全盛時期。1994年,首屆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甲A聯賽的揭幕戰在成都打響,由本土企業贊助的四川全興隊在主場戰平十冠王遼寧隊,成為中國足球最令人熱血沸騰時代的開端。1995年冬天,全興隊面臨保級危機,“成都保衛戰”當晚,只能容納4萬人的成都體育中心涌入了6萬人,他們身穿與球隊同款的黃色助威服,終場哨響起后,球隊保級成功,巨大的歡呼聲、鑼鼓聲瞬間響起,球迷們擁在一起,淌著淚水,盡情跳躍。

這場“黃色狂飆”也蔓延到了100多公里外的江油。之后在張琳艷的足球生涯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三個人都在第一時間觀戰:張守武一直守在賓館的電視機前,另外兩位是她的啟蒙教練文榮和劉海濤——那天江油一家汽修廠的老板在涪江邊安排大巴車,免費接送想看球的市民現場觀戰,與一面明黃色的“雄起”大旗一道,浩浩蕩蕩開向球隊的主場。

全興隊的輝煌一直延續到張琳艷出生的2001年,那年12月聯賽結束,全興集團突然宣布不再贊助球隊,更名后的四川全興隊幾經易手,經歷資金短缺和管理混亂,終于在五年后宣布解散,成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復雜歷史的一個注腳。

但浪潮過后,還是有些東西留了下來。江油成立了球迷協會,包車看球成了他們的傳統,哪怕是千里之外的客場城市,他們舉著那桿“雄起”大旗,出現在全國各地的球場上,為四川球隊助威。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間,全市上百家商鋪在醒目位置張貼世界杯海報,球迷協會還在市里新修的豫江大堤廣場上安裝大屏幕,供市民觀看球賽直播,整整一個月賽期,人們每晚都在廣場上飲酒狂歡,“擺條”聊球,市里許多單位還組織了自家的球隊,集體組織不同級別的業余聯賽踢球過癮。

文榮和劉海濤也有了新的打算。他們既是球迷,也是江油一中里兩個普通的體育老師,2005年學校提出可以發展一項特色課程,他們想到了足球。“女足做得人少,盡管得到的關注和支持低,但更容易出成績”,兩人判斷,在江油這樣偏遠的縣級市里,把女足當成突破口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那是2006年,“校園足球”的口號還未興起,全國注冊的青少年球員僅有1.3萬多人,不到如今的四分之一。

球隊剛成立時只有四個隊員兩個教練,連隊伍都湊不齊,面向全市中小學招募球員后情況才有所好轉。球隊周六日各訓練半天,就在江油一中面積不到標準球場三分之一大小的“菜地”上,目標是4年后的省運會。

《旋風女隊》劇照

但比省運會來得更早的是汶川地震,江油市大面積受災,整個城市都陷入困境。那場災難中,人們用各種方式與命運抗爭,女足隊也有自己的選擇——不能停止的訓練、不斷獲勝的比賽。災后剛過一個月,球隊在帳篷旁邊開出一小塊地開始了訓練,8月比賽前,他們又向綿陽體育中心專門借了場地,帶學生集訓。張琳艷每天沿著涪江堤岸,往南走是上課的花園小學,再往西走,就是周末練球的中學,母親發現,女兒曬黑了,大腿上的肌肉顯現出來。

原本只是“一起練練”的張琳艷正在成為教練們的新希望。2010年,她被分到1999、2000年球員組,在這里她遇到了未來的國家隊隊友萬佳瑤。隊伍由劉海濤教練主訓,他記得張琳艷一開始就踢得很好,“速度快,動作靈活,有天生的球感”。有一次訓練時中場休息,劉海濤去球場上踢了個“香蕉球”,球員們看后都嚷著想學:“那時她們踝關節力量還不夠,很難掌握這種技術,我教了其他孩子都做不好,但張琳艷在練到第四第五次的時候,就能踢出一個小弧線了。”

在劉海濤眼里,她還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閱讀比賽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球商”。她會根據情況分球,也能提前預判傳球落點,然后憑借出眾的爆發力快速移動,這些都是那時只顧埋頭帶球的孩子們不具備的。

《足球尤物》劇照

入隊不到兩年,賽場上的張琳艷已逐漸顯現出了她的能量——文榮形容為“摧枯拉朽”——由于長期和比自己年齡大的隊員一起訓練,回到她所處的年齡段比賽時,張琳艷甚至能一個人“過全場”。在2011年四川省青少年女子足球比賽中,她一個人打進了48個球,那種自信自如的狀態,讓劉海濤在靦腆的小女孩身上看到了明星球員才有的強大氣場。

不過,天賦出眾的張琳艷,也在此時遇到了“無球可踢”的窘境。2012年,原本作為2014年省運會球員培養的張琳艷在多個比賽中受阻,甚至有其他球隊向上級“告狀”江油違規,稱張琳艷不是比賽重點年齡段,不能“以小打大”。

夾在所謂“重點年齡段”中間,年少的張琳艷有點不知所措:“那時候我一直打不了比賽,感覺在那邊踢也沒有什么意思。”

平靜下來,她意識到,離開的時候到了。

來了個“黑妹兒”

劉海濤開始幫張琳艷找路。擺在眼前的方案有兩個——一是留在江油本地繼續升學,保持周六日訓練,擇機進入四川隊,準備參加全運會;二是放棄常規的文化課學習,加入省外其他專業訓練隊,為成為職業球員做準備——這也是長期以來,國內足球運動員最主要的兩條去路。前者可進可退,但很難“雙贏”,后者能提供更多機會,可以更好地發揮她的天賦,但沒有退路,更像“賭博”。劉海濤聯系了一支上海的球隊,對方承諾可以提供試訓機會,但因為往返路費和食宿問題,直到2012年張琳艷即將升入六年級時,大家依然沒有做出決定。

也是這一年,一個意料之外的選項出現了。暑假,劉海濤接到一個成都朋友的電話,說恒大地產公司有人想和他聯系。對方提到,他們最近在廣東建了一所新的足球學校,現在正面向全國招募第一批學生,在網上看到張琳艷的視頻,想讓教練帶她來成都看看。

劉海濤當然聽說過恒大。2010年,這家知名地產商花一億元買斷了廣州足球俱樂部的全部股權,在當個賽季即奪得中甲聯賽冠軍重返中超。第二年,這支“升班馬”就拿下當屆聯賽冠軍。奪冠的同時,讓這支球隊一次次登上新聞頭條的,還有它不停刷新的中國足球轉會紀錄和教練簽約價格,經歷一次次的整頓、洗牌后,即使是那些“初級”球迷也能察覺,中國足球正在進入一個不同以往的時代——在充沛資金不計代價的喂養下,這個市場正在快速長大。看起來,這是所有踢球者的機會。

2021年9月13日,廣東清遠廣州恒大足球學校(IC photo供圖)

關于那次成都的選拔,劉海濤記得兩件事:一是對方提出,盡管主要測張琳艷,他們還是可以包車讓全隊球員都來參加選拔,“扎扎場子”;另一個是最終測試時采用了讓他眼花繚亂的考評方案,“據說都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的選拔標準”。

最終,他們選中了張琳艷,免費入學。張琳艷的家人也終于做出了決定,對方保證孩子在廣東的文化課水平會比在四川時更好——這是母親朱莎玉最關心的問題。除此之外,就是錢了。她記得,報名時足校曾提出要先墊付一萬元報名費,到校后再退還,但家里沒湊夠這筆錢。

2012年9月,帶著既能好好踢球,又能“賺大錢”的念頭,張琳艷來到廣東省清遠市的恒大足球學校。剛抵達時,這所后來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最大寄宿制足球學校”還未完全落成,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足球少年在南國暑熱潮濕的軍訓基地度過了自己離家的第一個月,張琳艷是其中唯一的女生。

“第一個月天天哭,每天懷疑自己為什么要跑到這兒來,每天給我媽打電話,讓她趕緊來”,但朱莎玉直到國慶假期結束都沒來,那時,張琳艷已經和同學們搬進漂亮的歐式校園,在過去從沒見過的6000平方米的訓練場上玩瘋了——“后來摸到球,人就開心了”。

朱莎玉最終來到清遠,是這一年張琳艷拿到特等獎學金的時候。一下火車,張琳艷的電話就來了:“不要坐摩的”“不要上黑車”“出來之后往右轉,不要走錯路”……離家一年,女兒的成長,讓曾經跟著丈夫走南闖北的朱莎玉感到吃驚。廣東的太陽又大又毒,母親發現,張琳艷長高了,也更黑了,同學都叫她“黑妹兒”。

和恒大集團的其他項目一樣,這所剛起步的學校需要一個出色的學生代表,張琳艷是最適合的那個。入學第二年,她已經入選了U14“小國少隊”,和同齡男生打比賽也毫不遜色,另一方面,鏡頭前的她樸素、自然,眼睛明亮,言辭流利,被問急了就抿嘴一笑。2013年,央視五套《足球之夜》欄目拍攝專題片介紹恒大足校,在涉及青訓的一集里,張琳艷是出場的唯一女生。她穿件玫紅色上衣,顯得更加黑瘦,長發隨意扎在腦后,把劉海剪成羅納爾多“阿福頭”的樣子,對著鏡頭說自己要“超越孫雯”。也是那一年,她作為足校的學生代表見到了來中國出席活動的球星貝克漢姆,在電視節目里她再次立志:要帶領中國女足超越孫雯那個時代。

2013年6月22日,浙江杭州,貝克漢姆現身黃龍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并為張琳艷簽名留念(視覺中國供圖)

孫雯是父親給她立下的超越目標,羅納爾多也一樣,不過下載的紀錄片還沒看完他就退役了。后來,她喜歡上了梅西,因為他個子也不高,卻擁有無與倫比的技術。在U14國少隊集訓時,張琳艷又愛上了當時U19國青隊的隊員王霜——“她一個人進了很多球,表現特別亮眼,她的比賽我看了一次又一次,真的‘巨喜歡’她”。2016年王霜在四川達州比賽,張琳艷專門買了高鐵票去現場追星。

這些新與舊、遠與近,屬于足球黃金時代的人物混雜在她的腦子里,還有一次次帶球突破,成功射門的快感,或許還夾雜著某次偶然看到的,父親手臂上被熱油燙傷的疤痕。她不再是那個江油一中球場上只顧貪玩的女孩,除了快樂,她還渴望著勝利、榮譽,以及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想要扛起的家庭責任。在父母還沒想好是否中斷學業,讓她去恒大足球學校前,11歲的張琳艷已經做出了決定。她對朱莎玉說:“媽媽,讀個好點的大學出來一個月也就幾千塊錢,我不滿足。”

這些情緒會聚,一個目標逐漸清晰:進國家隊。在央視跟拍的那部紀錄片里,她把這句話用簽字筆寫在書桌上,字體稚氣,也帶著些剛勁。

饑餓

“她總是很饑餓,hungry,一定要‘要’”,國少隊主教練高紅對弟子張琳艷印象深刻。在她看來,即使在高手如云的國少隊,這樣的強烈渴望也相當少見:“總是剛教了什么,她又‘餓了’,還要追著去問問題,追著要知道自己哪里做得還不好,她非常渴望,非常積極。”

2013年,張琳艷剛從U14“小國少隊”訓練回來,入學恒大足校不久的隊友鄒凱蓮第一次在宿舍見到她,班里僅有的兩個女生認真地握了握手。禮畢,鄒凱蓮就看著這個新朋友著急找老師補習落下的功課去了。補完課又補訓練,教練讓寫的訓練筆記,很多同學不太理會,但她會在晚自習時專門安排時間寫好,整齊碼在宿舍的書桌上。

在足校教練和同學們眼里,這樣的緊張感變成了張琳艷“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和永遠“踢不夠”。組建學校女足隊之后,張琳艷開始更頻繁地在周末約隊友加練。有時候在宿舍里聊天,也會突然跳下床開始練核心力量。某次集訓回來后,張琳艷告訴鄒凱蓮,自己現在最焦慮的是日常訓練強度不夠,怕回去跟不上隊里的節奏:“每次剛剛適應集訓隊高強度訓練,覺得自己有了點進步,就得回到學校繼續上課,下次再回到隊里,明顯又跟大家不一樣了。”有一次,她倆甚至向學校申請一起去男隊訓練,不過出于安全和其他考量,這個請求最終被否決了。

小學時的張琳艷在踢球

這種“饑餓”甚至成了她個性的一部分。高紅讓隊員們集訓時帶上電腦,每次訓練結束后會把錄像發給隊員,張琳艷就學著她剪視頻,再把戰術分析和比賽優劣列在訓練筆記里。有時“饑餓”和職業運動員的律己碰撞在一起,會產生一些奇妙的化學反應——她喜歡看電影,就在本子上列上清單,足校沒網絡,她會趁在外地訓練時下載下來,回來看完再一部部勾掉,然后寫好觀后感;看課外書也一樣,她把語文老師在課上推薦的名著記下來,在手機上一本本順著推薦評分往下讀;為了長個子,她就每天按時喝牛奶,吃雞蛋,兩個蛋白一個蛋黃,卡著點早睡。

甚至運動員最害怕的受傷,也不能削弱她的饑餓感。

1月,張琳艷代表恒大隊打U16全國錦標賽,比賽進行到半場,她去追了一個“不需要再追的、被傳得很大的球”,對方球員沖過來把她撞倒,一瞬間,她痛得失去了知覺。等隊醫和教練上前看時,小腿腓骨的末端已經突出腳踝位置,鼓起一個大包,腳完全變形了。

后來她被送回成都治療,比起徒手復位帶來的劇痛,她更關心“還能不能踢球,會不會影響后續的比賽”。術后第一個月,還打著骨釘,連床都沒法下的時候,她就專門讓媽媽給找了一個足球在床上用另一條健康的腿踢,“我性子比較急。天天都很焦慮,想趕緊好,只好更刻苦地練”。

2018年世青賽是張琳艷在U20國青隊的最后一次比賽,盡管主教練皮特·邦德評價她為“展現了世界級球員的水平”,但在小組賽最后一輪,中國隊被尼日利亞扳平比分,還是沒能進入淘汰賽。賽后,張琳艷在鏡頭前哭到失聲:“希望能下一次再站起來……中國女足……只要能再一次穿上國家隊的戰袍,我會盡我的全部力量,去為她奮斗。”

三個月后,她終于第一次進入女足成年國家隊名單。

遠行

很久以后,張琳艷才能意識到,當她入選國家隊那一年,一個即將破裂的泡沫就在自己身邊。

2017年,恒大足球學校開始實施“精英化改制”,免費培養的“精英生”從500名增至1200名,原有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模式逐漸向打造“中國最好的青訓中心”傾斜,校方認為,這樣才能更快出成績,更迅速地培養足球精英人才。

但對和鄒凱蓮一樣的“非明星”球員們來說,她們卻不得不面對極為慌亂的局面。這些在足校度過整個青春期的孩子們即將年滿18歲,正迎來體能和技術的最佳上升期,但因為恒大一直沒有成立一線女足俱樂部,只能不停集訓,卻無法參加國內常規職業比賽。卡在職業與升學的節點上,她們承擔不起人生賭注,只好選擇把學籍轉回老家,開始復習文化課,考大學,倉促告別十余年的球隊生涯。

《足球女將》劇照

因為入選國家隊,張琳艷的困局來得更晚一點。直到今年3月,當她在亞洲杯中韓決賽中成為中國女足的“希望之星”后,這個麻煩更確確實實落到她眼前。結束在蘇州的隔離后,回家前張琳艷還在為3月中旬的女超錦標賽發愁。聯賽即將開始,報名馬上結束,她必須迅速解決和恒大的合同糾紛。

2021年,就在恒大足校培養的第一批球員開始在各“國字號”球隊嶄露頭角的時候,一個由恒大開啟的“金元足球”時代也迎來了終局。隨著豪擲千金的恒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陷入財務和管理危機,球隊成績持續低迷。2020賽季,第二次大傷初愈的張琳艷被租借到女超聯賽的北控鳳凰,但很快又不得不像20年前的全興隊球員一樣,面臨贊助商撤資、俱樂部易主、隊員收入下滑的窘境。

從北京返回廣州隊,2021年是張琳艷記憶里過得最快,也最慢的一年。“快”是因為沒有發生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過去一直作為小隊員上女超,自己成長得比較快,但去年一直待女甲,好像沒有打過讓自己特別激動的比賽”,“慢”是因為一貫的焦慮——“在踢女甲的時候,又開始擔心自己落下了,進步慢。從12歲入國少,到現在也9年了。好像自己一直沒長大。”

圖源:中國女足官方微博

拿不到體面的薪酬,踢不到心儀的比賽,張琳艷發現,進入真正屬于職業球員的世界,拼命努力不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唯一方式。大量金錢的注入,曾經讓中國球市火熱,也附帶產生了一些年輕球員成長的機會,但并沒有打造起一個相對完整、良性的足球發展體系。如今,金錢如退潮的海水,球員則空懸于孤立的礁石,如何上岸?如何重新開始自己的航程?她需要更多耐心,更大韌性。

她也想過像王霜和唐佳麗一樣出國踢球,已經重新開始學英語。她向隊友打聽情況,想知道國外的生活,“外面更看重個人能力,節奏也要更快,身體對抗更多,也不會像國內一樣給你圈起來,大家一起集體生活,他們更多是自己,像上班族一樣踢球”。

3月11日,父母和球迷協會會長一起送張琳艷離開了江油,比起回來時的喧嚷,離別顯得有些冷清。12日,她正式在個人社交賬號中宣布,自己已被租借到武漢車谷江大女足俱樂部,將代表這支球隊參加2022年全國女足錦標賽。在那封感謝了方方面面的推文里,她用了一個溫情的開頭:春天總是寓意著新的開始,而我也將要開始一段全新的旅程。

(本文源自三聯數字刊2022年第13期)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