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濕地迎來更多春歸候鳥
2022-04-01 18:45:26 來源:新華社
3月30日,成群天鵝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川平原上飛翔。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31日電(記者趙澤輝)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寶冷水庫,鳥類攝影愛好者馬占軍和伙伴們來到河邊,給候鳥們帶來玉米、蔬菜等食物。
“去年11月,我們在拍攝候鳥南遷時偶然發現一只虛弱的小天鵝。當時它已經不能飛了。”馬占軍說,這只掉隊的小天鵝在愛鳥人士幫助下,挺過了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低溫。目前,一批北歸候鳥已抵達赤峰市,這只小天鵝也羽翼豐滿,順利“歸隊”。
在內蒙古其他河湖濕地地區,隨著氣溫回升,大批候鳥前來覓食休憩。
位于巴彥淖爾市的烏梁素海,迎來了疣鼻天鵝、赤麻鴨、白骨頂、灰雁、白鷺、蒼鷺等候鳥。位于烏蘭察布市的岱海,迎來了大批斑嘴鴨、赤麻鴨等過境候鳥。而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黃河濕地,天鵝、赤麻鴨等鳥類在此棲息。
據達拉特旗林業和草原局觀測,近年來當地遷徙的候鳥數量和種類逐年增加,最多時能達到4萬只左右,種類包括大天鵝、小天鵝、鴻雁和野鴨等10余種。
為使候鳥安全過境,除了像馬占軍這樣的民間愛鳥人士的援助外,內蒙古各級林業和草原部門以及公安部門等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候鳥。他們活躍在候鳥遷徙通道、集群區域等重點地區,開展巡護、排查和宣傳工作,還成立救助站,及時救助受傷、生病的候鳥。
亞歐大陸候鳥遷徙路線有3條過境內蒙古,當地生態環境好壞直接影響候鳥生存。近年來,內蒙古不斷加大對包括黃河、烏梁素海、岱海等在內的重點河湖流域的治理力度。河湖周邊濕地生態不斷恢復,為過境候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2021年,內蒙古林業和草原局提出,將全面實施黃河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內蒙古一方面在黃河重點生態區加強林草植被建設,增加林草蓋度,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域;另一方面,加強沿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推進退耕還濕工作,科學修復生態濕地。
這是3月2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海流水庫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烏梁素海是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是歐亞大陸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20世紀90年代起,烏梁素海水質急轉直下。2008年,內蒙古啟動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程,建設10個大型污水處理廠,凈化生活和生產污水;興建網格水道工程,加快水體流動;嚴控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來減輕外源污染。
如今,烏梁素海水質穩定在V類,局部區域優于V類,水質總體好轉。烏梁素海周邊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此棲息、繁育的鳥類明顯增加。預計每年過境鳥類達240多種。
位于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的岱海,是名列“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北方大湖。近幾十年來,自然氣候變化和工農業取水使岱海湖面快速萎縮,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平方公里縮減至如今的50平方公里,并伴隨水質變差等“病癥”。
2016年,內蒙古全面啟動岱海治理工程,其中面源污染治理是重要一環。除了對村莊生活污水和畜禽糞污進行集中處理外,岱海流域15萬畝耕地禁施化肥、推廣有機肥。
涼城縣麥胡圖鎮麥勝一村農民胡明旺家距離岱海4公里。以前胡明旺種地,每畝地需要施400元的化肥和農藥,雖然收成可觀,但種地成本高,還污染土地和不遠處的岱海。
胡明旺說:“現在我每畝地施200元的有機肥,還有政府補貼。雖然產量下降,但是單價高了。”據了解,岱海流域停用化肥之后,雖然畝產減少60%,但農民每畝平均收入較之前提升12%。
隨著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恢復,岱海湖面縮減趨勢放緩。由2005年至2015年間年均縮減2.44平方公里,放緩到2016年至2020年間的年均縮減1.61平方公里。水質惡化趨勢初步遏制,湖中的魚類等增多,為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