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拒收現金亟須頂層設計 法律法規如何為消費者撐腰
2022-03-15 15:26:58 來源:江蘇經濟報
停車場、餐飲、零售等消費場景,無人值守,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消費者就能秒付。移動支付帶來的便捷不言而喻,然而也要看到,一些商家在利益驅使下拒收現金現象時有發生,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對支付方式的自主選擇權,尤其給那些并不具備移動支付條件和技能的消費者帶來了不便。
消費時遭遇人為設置的“數字鴻溝”,現行的法律法規如何為消費者撐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等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同時,任何單位和個人存在拒收現金或者采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會同當地有關部門依法予以查處。如果因現金支付受到排斥或歧視,消費者可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20年第18號),保留證據,并及時向中國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反映,依法維權。
“切實保護消費者現金使用權益,亟須從頂層設計角度出發,盡快完善與整治拒收現金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規范、高效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行為提供法律支撐。”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郭新明認為,現行法律法規在整治拒收現金、優化人民幣流通環境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現行法律法規對拒收現金行為的定性不明確,而且未對新業態下的現金使用行為作出規定;人民幣現金與數字人民幣之間的關系尚未在法律層面進行明確等。
郭新明建議,在法律法規中明確拒收現金范圍。梳理特殊性、偶發性拒收人民幣現金場景,在《人民幣管理條例》中對特殊場景下收費、經營主體的不收現金行為明確定性,為整治拒收現金提供嚴謹的法律依據。適時探討貨幣法償制度,參考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限額管理經驗,考慮增設“硬幣支付限量”“現金交易限額”等條款,避免發生交易方拒收某種材質、券別、數量的現金“合情但不合法”的情形。
同時,以法律法規形式規范新業態下的現金支付行為。優化人民幣流通環境應堅持公平交易的原則,鼓勵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諧發展,平衡不同市場主體的支付需求和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全體消費者的支付選擇權利。建議在《人民幣管理條例》中明確無人銷售、線上主體等可以不使用現金支付的條件,并規定非現金收付主體應以適當方式滿足消費者在特殊情況下(如自然災害、網絡故障、通信設備損壞等)的現金支付需求,保證現金順暢流通。
此外,完善數字人民幣法律基礎。當前,《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反洗錢法》等金融法律法規都在修改完善中。建議結合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進程,修訂《人民幣管理條例》等制度相關內容并做相應細化,統籌規劃、相互銜接,確保法律制度之間的協調性,并就數字人民幣的發行流程、反洗錢、反假幣、個人信息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彬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