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成3036套岸電設施 服務長江大保護注入綠色電能
2022-03-10 15:31:57 來源:江南時報
3月9日上午,飛洋5號貨輪緩緩停靠在江蘇太倉港四期集裝箱碼頭,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泊位上的岸電裝置開始為飛洋5號貨輪充電。據統計,自2021年6月太倉港四期碼頭投運以來,該碼頭岸電使用1936艘次,用電量超17萬千瓦時。
當天是全國第20個“保護母親河”日。近年來,江蘇大力推廣長江流域河湖電動船舶、完善岸電設施并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已初步建成了沿大運河、沿海、沿江“兩縱一橫”的智能岸電服務網絡。從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獲悉,截至目前,已經推動建成各類岸電設施3036套,年度岸電累計用電量達3066萬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燃油消耗6745噸、減排二氧化碳3.06萬噸,為服務長江大保護注入綠色充足電能。
長江流經江蘇省8個地市,作為制造業強省、能源消耗大省,江蘇對長江的保護至關重要。為此,國網江蘇電力主動投身長江大保護事業,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電能生產和消費的各環節,持續在推動岸電建設上發力,并聚焦沿江及跨江電網規劃建設、港口碼頭船舶電氣化、跨地區聯動服務鋼鐵化工等產業布局優化等具體方面,積極推動長江流域能源轉型和綠色健康發展。
船舶污染治理是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抓手之一。電動船舶以電池動力部分或完全替代燃料油產生動力及能源,其應用可有效減少排放和噪聲污染。今年2月22日,由國網江蘇電力聯合相關部門和企業共同打造的載重3000噸級電動貨船“船聯1號”在南京下水啟航。
該船是目前長江流域噸位最大的電動貨船,由燃油船舶改造而成,船甲板上2組可移動電池可存儲2200度電,通過碼頭岸電來充電3個小時可充滿,能航行120公里以上。長江流域貨船平均噸位在2500噸,這艘3000噸級的電動貨船研制成功,意味著超過80%的長江貨船可以進行電氣化改造,并且改造時間可以控制在半年以內。過去兩年,國網江蘇電力先后推動華東首艘電動商旅游船“山水綠源號”、千噸級純電動貨船“中天電運壹號”、太湖流域首艘電動作業船“太湖電動壹號”下水航行、首艘純電拖輪“云港電拖壹號”等各類型電動船舶,預計年用電70萬千瓦時,建設燃油消耗154噸、減排二氧化碳698噸,為船舶電氣化改造探索出江蘇樣本。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以長江流域為重點,配合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電動貨運船舶推廣,并建設高效、快捷、健全的電動船舶充電服務網絡,為電動貨運船舶提供強勁的綠色動力。”國網江蘇電力營銷部市場智電處副處長阮文駿說。
同時,國網江蘇電力根據省內清潔能源大部分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快省內“北電南送”相關電網工程建設,新建擴建鳳城-梅里等五個長江大跨越工程,將蘇北地區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輸送至蘇南地區,從而有效減少長江沿岸燃煤電廠煤耗,保障長江水質環境健康。
在協助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方面,國網江蘇電力積極配合政府部門治理高耗能企業,對國家和地方淘汰類、限制類產業不再實施業擴配套項目;對搬遷轉移的高耗能企業,縮短30%的辦電時長,并幫助企業節省投資完成辦電。此外,該公司還積極落實市場化電力交易準入門檻,對能源消耗超過限額標準的用能單位實施懲罰性電價,限制999個評級不合格的企業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促進沿江產業整體用能結構更加合理。
長江大保護離不開健康的生態系統。根據沿岸鄉村地理特性和用電習慣,國網江蘇電力還主動對接用戶需求,為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制定專項接電方案,惠及330個村莊12268戶,提升沿江鄉村污水治理效率超過30%。在無錫,國網江蘇電力將電力數據分析嵌入到太湖治理的大框架中,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分析紡織、化工等六個源頭行業的用電情況,監測預警2300多個污水處理設施的工作狀況,推動太湖治理控源截污。
鎮江揚中四面環江,當地智能電網、光伏產業鏈完善。國網江蘇電力配合政府部門通過電價補貼等政策,推動分布式光伏并網,并新建電網側儲能電站、220千伏變電站,創新建設微電網、示范社區、監管交易平臺等,探索構建城鎮能源互聯網,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綠色轉型。 黃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