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冬奧會獎牌:手摸不留指紋 靈感源于“化干戈為玉帛”
2022-02-08 12:16:04 來源:成都商報
設計團隊負責人解密冬奧會獎牌:手摸不留指紋 靈感源于“化干戈為玉帛”
歷屆奧運會,體現舉辦地文化特色和獨特匠心的獎牌都是賽場內外關注的熱點。從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的獎牌“金鑲玉”,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獎牌“同心”,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杭海參與了北京這座“雙奧之城”兩屆奧運獎牌設計工作。
2月6日,作為本屆冬奧會獎牌設計團隊負責人的杭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坦言,以前從未有過一個人兩度參與奧運會獎牌設計。在2008年時,自己非常激動,雄心萬丈,急切想做點特別的東西出來。但這次設計北京冬奧會的獎牌,心態上更平和,就像奧林匹克精神說的那樣“重在參與”。最終,“同心”的方案被采納,也是出乎意料的。
記者:本屆北京冬奧會的獎牌設計上有哪些中國元素?體現了怎樣的內涵?
杭海:獎牌“五環”“同心圓”的造型在于向世界傳遞古老中國的智慧,“圓環”這一視覺設計是跨越文化隔閡的,它讓所有人都能體會到“向心”“團結”的理念,疫情面前,我們需要團結一心、共克時艱,所以最終我們也直接把獎牌命名為“五環同心”。
獎牌背面的圓環和24個點圖案取自古代天文圖,代表浩瀚星空,也寓意第24屆冬奧會上群星璀璨,是“天人合一”這一哲學理念的體現?!靶强?同心圓”這兩個關鍵信息合在一起,彰顯了獎牌的中國“血統”。
記者:獎牌設計時是否會考慮到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接受問題?
杭海:在冬奧這樣一個場合下,每個人都會關注獎牌的文化涵義。但在當下,我們究竟想傳達什么樣的傳統文化呢?我覺得有幾點非常重要。第一是祖先的智慧,比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是中國人在長期生活生存過程中積累出的經驗。第二是借由設計傳遞追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記者:獎牌綬帶選用絲綢材質,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杭海:我們獎牌綬帶的材質是絲綢的,其他國家都用的化纖,但絲綢很薄,掛著500多克的獎牌可能會發生變形,怎么讓薄薄的絲綢能夠織得厚一點,在這上面我們也花了好多功夫??偠灾?,最終也完美解決了變形的問題。而且選用絲綢做綬帶也是沿用2008年奧運的概念,以此呼應北京是第一個“雙奧之城”,在中國文化里面,我們講“好事成雙”。
為什么獎牌和綬帶材質選用玉和絲綢?其實是取意于“化干戈為玉帛”。中國人最早的玉就是和田玉,產于西部地區。在典故中,中原地區的穆天子帶著絲綢去西北那邊交換和田玉,表明企盼和平的愿望。玉和帛一直是聯系在一起的,獎牌用了一塊玉,掛帶用了絲綢,我們是想借此傳達“和平”的概念。
記者:之前東京奧運會的獎牌出現了掉皮現象,我們在工藝上有沒有注意到這一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杭海:我當時看了也嚇了一跳,趕緊跟獎牌制作單位說,你們可不能掉皮。制作單位特別重視這個事,承諾說我們絕不會掉皮。
還有一點,因為獎牌是亮的,手一摸就會有指紋印在上面,所以過去拿獎牌都得戴個手套。這回制作單位把這個事也解決了,獎牌不僅不會掉皮,而且你拿手摸它也不會有指紋。
記者:今年冬奧獎牌設計和后續頒獎儀式設計上有沒有聯系?頒獎儀式相較以往有哪些不同?
杭海:獎牌設計和后面的頒獎環節沒有太大關聯,不過今年頒獎儀式可能跟以往不太一樣。以往都是禮儀小姐端著獎牌到運動員面前,然后一位頒獎嘉賓把這個牌子給運動員帶上。但今年因為疫情,端牌子的變成了頒獎嘉賓,由運動員從盤子里面把牌子取出來,自己戴上。
我去制作單位驗收獎牌時,和那邊的朋友交流過,他們當時還擔心獎牌很沉,天氣又冷還有風,遇到團體賽這種情況,獎牌都放在一個盤子上,頒獎嘉賓沒受過訓練,可能會出現意外。所以后來我們在頒獎托盤上面放一塊布墊子,防止獎牌在上面打滑。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實習生 何宇 北京報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