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秀山|懸崖上鑿出的“掛壁公路”
2021-11-26 22:34:09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重慶11月25日消息(記者曹藝丹 通訊員黃海平 楊帆)邊城秀山最偏遠的鄉鎮是大溪鄉,大溪鄉最邊遠的村是豐胡村。該村整村懸浮在武陵山脈腹地八面山半坡。祖祖輩輩的仰望, 溝通協作共富的盼望,在近日實現。在縣和鄉的參與支持下,該村用兩年時間,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渝湘交界懸崖峭壁地段,硬是完成道路工程建設,并于今年10月1日順利竣工,正式投用。
地處險峻的秀山縣大溪鄉豐胡村(央廣網發 楊帆攝)
據悉,該項目為秀山縣大溪鄉豐胡村小坪至下寨云產業道路建設工程項目,起點位于豐胡村,終點位于湘西州龍山縣里耶鎮,路線全長6公里。項目的實施,對豐胡村乃至秀山縣與湘西八面山景區進行了有效連接,完成渝湘兩地在此跨省也只需二十分鐘車程。隨著正式投用通車,國慶小長假期間每日車流量均在4000輛次左右,豐胡村一下子走進了世人的耳目之中。
新時代背景下,該項目貫穿通車對該村發展意義深遠,不僅是跨省公路,也是農旅融合振興路,更是新時代鄉村高質量發展趕考路。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近年來,該村著力聚焦鄉村發展重點,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按照“鄉村發展基礎先行、 基礎推進產業補充”工作思路,通過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等多項舉措,讓項目推進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齊頭并進,為全面走好新時代鄉村高質量發展趕考路創造良好條件。
鄉村發展基礎先行
“這條路極具地方特色,有云端川河蓋45道拐的‘險’,也有百年西街的‘情’,還有書中邊城的‘秀’,同時更有我縣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力’。” 大溪鄉豐胡村副主任吳文華談到村上重點項目情況時,嘴角上揚、神彩飛揚。他說目前村上正為走好新時代鄉村高質量發展趕考路積極備考,一方面持續完善鎮村干道路面設施,另一方面對產業發展情況開展階段性調研并布局。
秀山縣大溪鄉豐胡村掛壁公路(央廣網發 楊帆攝)
豐胡村,曾是全縣85個貧困村之一,村上建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共有70余名,主要因生產技術、增收方式、地理位置、出行交通等因素而貧困。村上能拿上“臺面”的只有高山糧食與蔬菜,能稱為產業的也只有糧食與蔬菜。而對于村民們來說,出行交通的不便利,高山糧食與蔬菜只能自產自消,不能量產外銷。一度時間部分村民生活水平逐步下滑、越發艱難。
“曾經村上有不少問題,通過鎮村積極探索,鄉村發展被動局面得到了有效轉化,這一轉不要緊,還真的搞出了點名堂。”吳文華說,豐胡村“腳下”是大溪酉水風景區和國家濕地公園,‘頭上’頂著湘西八面山景區,八面山下有里耶古城。那里除自然人文外,還有吃、住、行等消費市場,而村上存在部分村民發展農產品“產能過剩”情況,于是村上干部便擔負了銷售任務,通過驅車繞行大溪鄉、石堤鎮、里耶古城等4小時,完成省際跨越,進行農產品銷售,通過銷售,全年全村農村產品收入僅僅為20余萬元。
“要致富,得修路。驅車繞行雖看到點點成效,但消耗太大,疲于奔波,無異于‘曲線救國’‘遠水澆近火’行為,對于村民致富增收和鄉村發展來說,見效緩慢。”吳文華說。
于是,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下,以及在縣、鎮、村共同努力下,推進實施秀山縣大溪鄉豐胡村小坪至下寨云產業道路建設工程項目成了村上工作的重中之中,一時間,村上干部不在村上辦事便在省外進行多方項目協調,不是吃住在村就是在施工地風餐露宿……
“我們沿著絕壁小路爬上八面山去找湖南那邊的村干部協調,共同找他們那邊的老百姓商量,協調土地等,不知跑了多少次……”
“以前匪患猖獗,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創造了祖國錦繡河山,今天的我們更應踐行黨員初心使命,在鄉村振興‘開局戰’中,全力打出我縣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吳文華情緒激動,他想到了黨員初心,想到了村上工作,想到了群眾增收致富,想到了城鄉協調發展統籌推進……
隨著項目貫穿通車,村上農特產品就近銷售呈現出幾何形式增長,全村全年農特產品銷售能預計能帶來100萬余元增收,貧困村順利打開了致富路。
基礎推進產業補充
“來到這個村發展產業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該村生態環境工作產業發展平臺建設利國利民,利己利他;二是村上干部干事創業,細心、耐心、熱情、周到,與其說是我們企業是被引入,倒不如說我們企業非常希望能加入。”大溪鄉豐胡村茶葉基地負責人吳彪說。
豐胡村土壤豐腴,外加海拔高度,發展出來的農產品,品相品質均為上層,經濟價值潛力巨大。于是村上結合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全面推進各項產業協調發展。截至目前,該村現有白茶產業800余畝,銀杏214畝,傳統禽畜養殖5000余只,蜜蜂養殖300余群。其中,村上種養殖大戶通過扶持與培育已達20余戶。成效方面,主導產業已實現茶葉初采與分紅,已累計發放務工開支240余萬元,土地租金累計發放30余萬元,預計今年能實現年產量64000斤,實現產值100萬余元。
彭開富曾是村上一名建卡貧困戶,今年41歲,因病致貧,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從事繁重體力勞動,而村上部分村民發展農產品嘗到甜頭,他有心無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多找些錢把日子過好,我做夢都想,但是自己身體跟不上,從事其他的生產勞動我又不懂技術。”彭開富說。
幫扶過程中,村上把樹新信心、找門路、促增收作為突破口,分別有人居環境改造、各項幫扶政策落實,產業發展引導、發展資金籌措、發展技術支撐、銷售渠道搭建等內容。通過幫扶,他選擇了中蜂養殖產業,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發展中蜂養殖路被他走深走實,每年蜂蜜銷售能實現15萬余元收入,如期開啟美好幸福生活。
“過去修了扶貧路,村里面變化很大,大家脫了貧。現在又打通了到腦殼頂頂上湖南八面山的路,增收機會更多了,我覺得這是一條鞏固增收致富路,同時我也非常感謝村上的黨員干部,帶領我們打了漂亮的脫貧致富‘翻身戰’。”彭開富還表示,他將根據情況把養殖產業進行再次升級,全面實現產業規模化、市場化、本土化,并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帶動其他人一起致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除彭開富外,該村還有楊秀飛、張四進等村民,他們相互之間區別在于,過去致貧原因不同,而相同點在于,村上通過結合鄉村發展重點,精準落實幫扶措施,搭建幫扶平臺等舉措,分別結合自身意愿發展種養殖自主產業,并在不同領域向著同一目標,奮力前進。
“有了路,有了產業,有了一定增收,只是實施鄉村振興工作的序幕,我們不能有喘口氣、吹吹風、歇歇腳的想法。”吳文華說,下一步,村上將進一步拓展產業成效,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培育力度,持續推進鄉村綜合治理,并以大溪酉水河、湘西八面山為依托,著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好新時代鄉村發展趕考路。
“這條路不僅打通了豐胡村的‘內循環’‘外循壞’,也打通了我們鄉的‘兩個循環’。脫貧攻堅我們交了滿意答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同樣要交滿意答卷。這是一條鄉村振興的路,村民有了信心,我們干部也有信心!”大溪鄉黨委書記宋亞軍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