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一片甲骨驚天下 120多年后“冷門絕學”讓黃河文明活起來
2021-10-16 14:37:02 來源:央視網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以殷墟時期的刻辭甲骨和銅器銘文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號,是我國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古漢字系統,是漢字的早期形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10月12日,記者走進河南大學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王蘊智教授在接受央視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字從起源,歷經數千年,形成了一脈相承的演化序列。總的來看,近百十年來,黃河中游地區為我國古文字資料的主要出土地,這也表明該地區與漢字文化淵源的獨特聯系。
河南大學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蘊智
他認為,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到發明印刷術之后橫平豎直的宋體字等,漢字從起源到后來的發展成熟,都是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完成的。漢字文明是黃河文明中的一個核心要素。
1899年,一片甲骨驚天下,沉睡千年的甲骨文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是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古漢字也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貢獻,2006年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最近幾十年來,我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且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漢字從黃帝時期的倉頡歷經虞夏、殷商而寫到了今天,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國家不可比擬的,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出自于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
近代以來,古文字學逐漸成為獨立的學科,但只有少數學者從事相關研究,因而有“絕學”之稱。河南是古文字資源出土大省,是漢字學的發源地。河南大學的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是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研究的重要支撐方向之一。
王蘊智告訴央視網記者,目前河南大學正在推進商代文字系統的整理與研究,逐步建立了信息化的古文字數據庫。他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更應加強對古今漢字知識的學習、應用和書寫。漢字學是國學中的小學,應該像數理化一樣,作為基礎學科來學習,避免在文化傳承中出現知識盲區。各級學生不僅應該認好字,寫好字、還要讓漢字在互聯網時代活化開發,讓漢字資源發揮更好的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