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特寫:新疆棉田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 棉農“實話實說”

2021-10-13 18:21: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設在新疆尉犁縣棉田里的發布會現場。 中新社發 茍繼鵬 攝

題:新疆棉田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 棉農“實話實說”

作者 茍繼鵬

金秋十月,新疆棉花進入采收期,本就色彩斑斕的新疆大地又增添了一抹白色。12日,中新社記者走進新疆尉犁縣古勒巴格鄉的田間,一片片棉田“花開如雪海”、一眼望不到邊,一朵朵吐絮的棉花露出潔白的笑臉,在陽光下和當地棉農爾肯·熱衣木臉上的笑容一樣燦爛。

當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當地舉行“棉花豐收”專場新聞發布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布會選擇在尉犁縣古勒巴格鄉的一處棉田里進行,6位來自當地的棉農,在最熟悉的棉田里講述他們與棉花的故事。

首先發言的爾肯·熱衣木說:“我種了500多畝棉花地,今年我的棉花大豐收,一畝地大概能產400多公斤棉花,用采棉機兩天就能采摘完,按照現在的價格,能賣上一百多萬元(人民幣,下同),今年要掙大錢啦。”他邊說邊走進旁邊的棉田,隨手抓了一大把棉花,扯出長長的棉絮進行展示。

圖為新疆尉犁縣一臺采棉機正在棉田采摘棉花。中新社發 茍繼鵬 攝

爾肯·熱衣木不僅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棉農,還是當地的種棉大戶,說起棉花種植技術滔滔不絕。“你們看,現在我們的棉花地都是大塊條田,地里鋪著滴灌帶,播種、打藥全部都是大型機械作業,收棉花也用上了采棉機,不僅省水省藥省種子,用人工的地方也特別少,畝產從200多公斤提高到了400多公斤。”爾肯·熱衣木說,現在種棉花比以前輕松太多了,除了種地,他還養了38頭牛、100多只羊,家里的收入越來越高,生活也越來越好。

尉犁縣是中國優質商品棉生產縣,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種植棉花,棉花種植技術也經過一代又一代更迭,不斷向精細化、機械化、數字化、現代化發展,該縣常年棉花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農業機械化率更是達到了96%以上。尉犁縣副縣長何淼說:“今年尉犁縣的棉花播種面積達103.85萬畝,其中機采棉模式播種99.5萬畝,眼下正進入采收期,當地棉農大都用上了采棉機。”

圖為新聞發布會上,尉犁縣采棉機司機塞米·玉素甫(左一)展示了他駕駛的采棉機。 中新社發 茍繼鵬 攝

今年26歲的尉犁縣采棉機司機也在他最近忙碌的棉田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并展示駕駛本領。“大家看,這就是我駕駛的采棉機,它一次就能采摘3行棉花,所以我們叫它‘三頭機’,這臺機器一天可采收100多畝,省時省力。”塞米·玉素甫邊說邊登上采棉機介紹。

“2019年,在朋友的介紹下,我當上了采棉機學徒,學徒期間每月的工資有7000元。我對采棉機太感興趣了,學習采棉機的清潔、保養、維修、駕駛這些技術時都很認真,因為之前開過很多種拖拉機,所以我學得特別快。”他說,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讓他有機會開上采棉機,并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當日,還有農業技術推廣員、植保無人機飛手等在現場講述了在棉花種植過程中使用滴灌技術、無人機噴灑農藥、高標準節水灌溉等植棉新技術。今年32歲的吾買爾江·包爾汗是尉犁縣一名植保無人機飛手,他在發布會現場展示如何操作植保無人機。

吾買爾江·包爾汗說:“大家看,這就是我使用的無人機,棉花采收之前要打兩遍脫葉劑,有了這個無人機,500畝棉花地,一天就能打完。”只見他邊說邊掏出手機,簡單的操作之后,一旁的植保無人機轟然起飛,在空中飛一個直線后,又平穩落地。

“莫道花開如雪海,人間有我免寒窮。”新疆的棉花產業已經成當地民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爾肯·熱衣木也說:“是潔白的棉花讓我們新疆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我們靠勞動種棉花,用汗水換幸福。要不是種棉花,我可能還是個‘放羊娃’,哪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

關鍵詞: 實話實說 特寫 新疆 棉田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