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每年有210萬人購買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為何被追捧?

2021-09-26 11:40:16 來源:光明日報

對低價、折扣、實惠的熱愛,不再是專屬于會過日子的老年人身上的“標簽”。近日,到臨期食品超市或線上選購臨期食品,成為25歲至35歲年輕人的消費熱點。

記者調查發現,對于為何會選購臨期食品,年輕人出發點各異。“性價比高”“理智消費”“更加環保”等原因,反映出當下年輕人逐漸理性的消費觀。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1/3的糧食被損失或浪費,高達約13億噸。而被商超根據規定處理的臨期食品,也是導致浪費的重要一環。臨期食品的熱銷,為減少食物浪費提供了新方案。

臨期食品為何被追捧?營養是否會“打折扣”?在合理利用上,發展出了哪些公益新模式?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研。

1、每年有210萬人購買臨期食品

【案例】

近日,在一檔節目中,上海市的“省錢達人”張晨分享了自己購買臨期食品的經驗。“臨期食品一般都在五折至三折左右。我家兩口人,一年在吃喝上的花費大概2萬元,如果是原價購買,大概需要5萬元左右,所以一年在這方面就能攢下3萬多元。”張晨介紹說。

像張晨一樣,近一段時間以來,熱衷于購買臨期食品的人不在少數。在一些網絡論壇上,臨期食品相關話題,吸引了超過8萬人關注和討論。調查數據顯示,臨期食品的消費群體中,年齡在25歲至35歲的占了近一半,超過四成受訪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并向身邊的人推薦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一般是指即將到達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根據相關部門公布的“食品保質期臨界”標準,像罐頭、糖果、餅干等標注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像牛奶、活菌乳飲料、主食等標注保質期少于15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4天。

在北京豐臺區一家超市內,冷藏貨架上不少酸奶貼著“買一送一”的標簽。“之前購物時,看到超市會對臨期的酸奶做特價銷售,非常實惠,所以會經常過來看一下。”北京市民林女士說,“其實一般這些酸奶離過期都有五六天,回家馬上就能吃完,一般不會放到過期。”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大超市都設有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貨架。臨期貨架上的產品種類同樣豐富,多數為零食,還有洗發水、護膚品等生活用品。商品一般都在3—7折左右銷售,比正價實惠很多。

在不少線上購物平臺,臨期食品銷售也非?;鸨?。在購物App搜索“臨期食品”,巧克力、膨化食品、方便面、飲料等商品幾乎涵蓋了大多數零食品類。在一家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店鋪,一款原價8.8元的進口曲奇餅干,售價僅為4.3元,月銷售量已經超過9000件。

在線上平臺,專營臨期食品的商家呈增長趨勢,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今年4月,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每年有210萬人購買臨期食品。其中,保質期剩余20%~50%的臨期食品,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響,往往會迎來一輪新的銷售高峰。

而在線下,臨期食品也成為蓄勢待發的商機。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的不少商場和核心商圈,已經新增了數量可觀的臨期食品商店或超市。位于北京雙井附近的一家專賣臨期食品的超市內,幾乎每天都是人頭攢動,比普通超市人流量明顯多了不少。“我買這些零食,才花了四十多塊錢,比正價買便宜很多。”剛購物完的90后女生小周告訴記者,“但是因為是臨期食品,所以也不會囤很多,吃完再買。”

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反映出臨期食品市場的巨大潛力。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達3萬億元,每年都將有大量的產品流入到臨期食品行業,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也將成為“百億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國用分析指出,大家愿意買臨期食品是因為它比較實惠,這也跟人們健康素養的增長有關。從2008年到2020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從6%增長至23%,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到,臨期食品在食品安全上一般沒有問題。

2、正確儲存的臨期食品營養不會有變化

【案例】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消費者表示,“購買臨期食品不只是省錢,也是環保的購物行為。而且一般買到商品時,距離過期還有三四個月,臨期不是過期,只要在過期前吃掉就好了”。也有消費者反映,“臨期食品更應該把控質量,不少商品受天氣情況影響沒過期就容易變質,此前網購過一些臨期食品,像餅干、膨化類食品容易變質,完全沒法吃”。

關鍵詞: 臨期食品 營養 食物浪費 年輕人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