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江蘇盱眙蝦稻共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加速發展實體工業經濟

2021-09-22 11:37:23 來源:江蘇經濟報

品牌價值超過200億元,全縣近80萬人中有20萬人從事產業相關工作,省委書記婁勤儉更是給予了“一只蝦致富一方人”的高度評價……龍蝦對盱眙而言,不僅是一張名片,更是為當地經濟發展鋪就了一條富民創業的康莊大道。隨著全面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開啟和努力打造成為南京都市圈北翼綠色增長極目標的提出,將加速產業轉型、切實改善民生作為內增動能的中國“龍蝦之都”,也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不斷創新,回來的年輕人多了

9月中旬,小龍蝦已開始打洞準備越冬,按照往年的慣例,養蝦戶在忙碌了大半年后即將迎來休整期。但在盱眙,另一波收獲即將到來。隨著蝦稻共生模式的推廣與普及,小龍蝦季結束之后約半個月就將迎來水稻收獲,一蝦一稻實現了無縫銜接。

在淮河鎮渡上村,西江月公司總經理石志明正在和工人忙著疏浚溝渠,這是為了讓稻田里的水退了之后,小龍蝦能夠順利回到溝里過冬。公司目前已吸引當地60戶養殖戶加盟,共有稻田面積1.1萬畝,畝產超過5200元,產值比單一種水稻高出一倍。“稻田里有小龍蝦,農藥不能用了,但養蝦需要投喂飼料和有益菌,反而讓土壤變得更肥沃了。”石志明告訴記者,自己2019年開始領著村里人開展蝦稻共生種養,第一年的收益主要投在了地里,從第二年開始便有了較好的產出,并且蝦苗基本可以自給自足。

“產出中70%來自蝦,30%是稻,通過一點一點摸索,我們現在最高畝產收益已經能達到近萬元,這也讓大家更有盼頭。”石志明說。蝦稻共生帶來的明顯變化,還有年輕人的回歸。

在浙江打工3年后,“90后”的戚浩回到渡上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承包了200畝稻田進行蝦稻共養,收獲季把小龍蝦和稻米一起放到網上銷售。“一年算下來,收入比在外打工多了近十萬元。”戚浩說,這兩年,兒時的同學伙伴陸續從城市返鄉創業,昔日沉寂的鄉村又變得熱鬧了起來。

統計顯示,盱眙蝦稻共生的面積如今已達66.5萬畝,打造了沿洪澤湖大道10萬畝、盱馬路沿線2萬畝的集中示范區;縣里先后制定了《蝦稻共生產業發展規劃》《蝦稻共生擴面提質增效行動方案》等產業政策,與中國工程院張洪程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培育盱眙當地的蝦稻共生水稻品種。此外,縣財政每年安排了1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龍蝦產業發展,保險機構還為全縣蝦稻共生種養戶提供龍蝦養殖高溫、干旱、洪澇及病害等特殊保險。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錯位發展,帶頭人的號召力強了

9月中旬,記者來到費莊村時,村委會大樓里的20多人正在進行著熱烈的討論,坐在會議主持位置上的是34歲的年輕村書記李敏。“主要是蟹苗采購、土地流轉還有規范用地的一些事情。養殖戶都是很直率的,外人乍一聽以為我們在吵架呢。”李敏打趣地說。

選擇在“龍蝦之都”開展規模化養蟹,這樣錯位發展理念和帶頭創造出的切實效益,是李敏在一年前當選村支書的主要原因。利用位于洪澤湖南岸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個養過龍蝦、外出打過工的小伙子3年前在村里率先養起了螃蟹。中秋節前夕,剛剛上市的螃蟹價格比去年同期要高出20%左右,這也讓跟著李敏養螃蟹的蟹農們喜笑顏開。

長黃的時候要喂玉米,每隔15米左右要安裝一個曝氣頭,中秋前夕蘇州和南京的價格要相對高些……李敏對這些門道諳熟于心。3年來,他的養殖規模從最初的30多畝擴大到了260多畝,畝產超過1.2萬元。帶著大伙共同致富,養蟹帶頭人李敏也讓村里人心服口服。

村民黃偉家的地此前流傳給了李敏養蟹,看著自家地里紅火的產出,黃偉提出想跟李敏“學手藝”,李敏二話沒說,悉心傳授技術,并將黃偉家的流傳土地又轉了回去。“現在大家都跟著李敏養蟹,雖然塘口是各家的,但是怎么養、怎么賣,我們都聽他的。”黃偉說。如今在盱眙,像李敏這樣的帶頭人越來越多。在新遷村,金裕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萬思領著大家種植元胡,如今規模已達2000余畝,帶動全村20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在陡山村,該村村書記、退役軍人史春峰領著40多戶村民種植碧根果、山核桃、黃桃等經濟林木,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

統計顯示,全縣50畝以上的帶頭種養大戶已達4265戶,這些帶頭人的先行先試和成功輸出,已成為當地農戶增收的重要途徑。

瞄準產業,縣里的企業多了

離國家驗收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盱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顯得格外忙碌。這個規劃面積達32.9萬畝的園區涉及馬壩、穆店、盱城街道、淮河、管仲、鮑集6個鎮街、31個村居、9.52萬人口,融合龍蝦產業鏈上涉及的一二三產環節,打造了旅游景區、農業園區、農民社區的“三區共建”模式。

利用網上土地使用權競價發包的模式,園區內管仲鎮的土地最高拍出了超過每畝1000元/年的價格,讓農民得到了最直接的實惠。“規整連片的土地更容易拍出高價,其他地方一般也就每畝700多元/年,但這里正常都在900多元/年。”

當地百姓也會在園區工作或按照150元/天的價格做臨時工,一年算下來,流轉和打工收入可達三四萬元。”盱眙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孝春說。為了改變當地單一依靠農業的產業格局,以園區為載體,現代農業園如今已匯聚了龍蝦集團、寶能生鮮、泗州城龍蝦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5家,并先后投資新建龍蝦香米精制中心、龍蝦全球冷鏈物流交易中心、綠色食品產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

袁孝春指著產業園辦公樓旁的一家稻米加工企業介紹,像這樣年銷售在6000萬元以上的稻米加工企業,園區內有12家,還有各類物流企業21家、餐飲旅游企業超過1000家。“3年前這里還沒有小區、沒有路燈。但現在這里路寬燈亮,晚上有很多村民出來跳廣場舞,很是熱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食品外,凹土、軸承、新能源等特色產業也在盱眙逐漸興起。近年來,該縣實施了制造業三年提升計劃和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對開票銷售和入庫稅收前30強企業建立掛包制度,實行“一企一策”培育,鼓勵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骨干企業梯次培育和企業分類幫扶工作得到有效開展。

數據顯示,近三年盱眙縣已完成新海電子、希西維等技改項目223個,其中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5個,技改總投入達70億元;全縣共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高新技術培育庫企業數量達到了55家和24家。

從富民到富縣,“龍蝦書記”有話說

“富民我們已經在路上了,富縣我們還需要加把勁。”中共盱眙縣委書記鄧勇有感而發。雖然龍蝦已成盱眙的“金字招牌”,二、三產業發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和其他全國百強縣相比依舊存在差距。

“第一階段是脫貧,現在龍蝦產業讓盱眙的人均獲利已經超過了2萬元;現階段我們則要努力實現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這其中的核心就是大力發展工業。”鄧勇介紹,近年來盱眙融入南京都市圈成果豐碩,204縣道貫通安徽來安、南京六合,S601風景廊道等項目的加快推進,讓省際交通條件逐步改善,位于盱眙的寧淮特別合作區獲批江蘇首個特別合作區,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成為省級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今年還獲批全省智能制造產業園創新試點。

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高端裝備制造、高端紡織和以凹土為代表的新材料、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兩高兩新”工業主導產業。“盱眙的機遇在于發揮位于南京都市圈內的區位優勢,全縣加速發展實體工業經濟的目標非常明確,政策也會進行重點傾斜。”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盱眙項目攻堅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環境是金”的發展理念。為此,會議上還特別為94家企業發放了先進制造業發展扶持獎勵資金共計2000余萬元,這也表明了該縣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尊重企業家的鮮明態度,釋放出了舉全縣之力支持企業發展的強烈信號。

“近期縣里出臺了加快推進重特大產業項目建設‘八項舉措’,從項目評審、要素保障、上位推進等方面制定了全流程推進配套機制,也歡迎廣大企業家來盱眙多走走、多看看。”鄧勇笑著說。(江蘇經濟報記者 陳 寧)

關鍵詞: 蝦稻共生 當地經濟 高質量發展 實體工業經濟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