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各領域巨頭跨界進入“造車”產業 工信部為“新造車”敲響警鐘

2021-09-14 08:11:19 來源:北京商報

銷量倍增、資本殺入、車企“趕海”,新能源造車無疑成為最熱板塊。但隨著各方涌入,工信部也為“新造車”敲響警鐘。9月13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下一步新能源企業要做大做強。現在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大,處于小而散的狀況”。

近年來,不僅傳統車企加速轉型,各領域巨頭也紛紛跨界進入“造車”產業。但是,“新造車”和“新新造車”企業數量激增的背后也暴露諸多問題,一輪競爭淘汰后部分企業產能過剩凸顯、呈現競爭力不強、產品同質化等苗頭,如何在加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將資源市場集中化,破解小而散的局面成為焦點。

新造車“趕海”

肖亞慶表示,新能源汽車確實是全球汽車領域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發展的戰略選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率先明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也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2012年,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2013年,國務院批復建立新能源汽車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部署和具體工作。“下一步,企業要做大做強。”他說。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利好政策扶持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得以快速發展。截至8月底,國內新能源車累計推廣已超700萬輛。肖亞慶表示:“雖然整個汽車銷售有些壓力,但是新能源汽車逆勢而上。總體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正處在加速發展期。”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81.3萬輛和179.9萬輛,同比均增長將近2倍。不過,肖亞慶認為,現在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大,處于小而散的狀況。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事實上,面對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長前景,眾企業相繼加入新能源造車大軍。不僅上汽、東風、長安、廣汽等傳統車企布局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造車也成為熱門。同時,OPPO、滴滴、大疆、小米、360、貨拉拉、魅族、創維、美的等眾多“門外漢”也紛紛確認或傳出造車消息。從傳統車企到跨行業巨頭,一時間新能源造車站上風口。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共有232家整車企業實現生產,較去年同期增加40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分布在全國26個省市地區,以江蘇、廣東、山東、河南、湖北地區最為集中。

“現在各方面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很高,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很大促進,但是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車技術含量高的特點,所以資源應該盡可能市場化集中,避免分散。”肖亞慶表示,還要加強推廣應用,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公共領域汽車全面電動化的城市試點。并促進跨界融合,推動電動化與智能網聯技術的融合發展。同時,提升產品質量,在質量安全、低溫適用等各方面提供更高標準、更嚴要求。

閑置產能待盤活

業內人士認為,工信部方面之所以提出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是為了推動行業健康發展,避免資源浪費、產能浪費。

汽車“新四化”下,智能電動化已成大方向,但眾多企業入局競爭加大,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存活下來,這一點在“新造車”企業中尤為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初新造車勢力企業超500家,但僅有蔚來、威馬、小鵬、合眾、理想、新特、云度、前途、電咖和零跑等闖過“量產交付”關。寶能、拜騰等入局者,至今不僅沒能推出產品,企業更岌岌可危。

“中短期內,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有限,但新能源車企數量卻持續攀升,部分企業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保障新產品的持續開發,個別企業已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北汽集團原董事長安慶衡表示,對于絕大部分造車新勢力來說,重組或淘汰是大勢所趨,必須盡早決斷。

在安慶衡看來,地方政府應正視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動當地汽車行業的整合重組,一方面嚴格控制新增企業,另一方面推動現有企業兼并重組、盤活已建產能、提高資質利用價值。

不僅如此,去年有39家乘用車企業沒有銷量,但卻擁有高達362萬輛的產能,這其中多數為像知豆電動車、康迪電動車、時空電動車、領途汽車這樣的新能源車企。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國內各大車企現有、在建、規劃中的新能源乘用車產能累計已超2000萬輛。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表示,很多尾部新能源車企陷入銷量低迷、產能閑置的困境,都是因為前期產能攤子鋪得過大,但卻不重視技術研發所導致。目前這些企業不僅產能閑置,也占用不少資源。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夯實地方主體責任,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項目等亂象。同時,提到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優勝劣汰,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事實上,近年來車企間、車企和跨界企業間的合作逐漸成為“后新能源車”時代的發展模式。2018年以來,長安新能源、北汽新能源、奇瑞汽車、一汽轎車等主流車企或引入新投資者或完成資產重組,愛馳汽車、江鈴集團、長安汽車三方對江鈴控股完成混改;2020年3月,比亞迪和豐田汽車合資組建的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合作雙方在技術上完全對等,代表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已開啟“新合資時代”。

不僅車企間,科技企業入局后更是推動這種融合的發展。今年3月,由百度和吉利組建的集度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業內人士認為,看到市場紅利,企業涌入新能源造車賽道有利于行業發展,但在汽車“新四化”發展下,造車需要的是技術、資金等硬件條件。如擁有智能化前進技術的科技企業,擁有制造經驗的傳統造車企業,只有強強結合才能將企業做大做強交給市場檢驗,并推進行業的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劉洋 劉曉夢)

關鍵詞: 造車產業 工信部 新造車 新能源造車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