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已在濟南拉開帷幕 濟南智慧機收減損5.3億斤小麥

2021-09-10 14:01:03 來源: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

今年麥收期間,董峰的40多畝小麥只用了4個小時就由收割機全部收割完畢。收割效率高了,機損率也明顯下降。“收割機還安裝了駕駛輔助系統,自動規劃路徑,實現了無人駕駛,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糧食損失。”董峰表示。

這樣的夏收景象可謂山東智慧農業的縮影。2020年,濟南小麥、玉米機收減少損失1%以上,合計3100萬公斤;通過精播精種技術,小麥每畝播種量平均降低近40%,每年節約糧種3000萬公斤。

放眼山東,2020年,山東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9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據公開數據,今年山東省小麥總產527.4億斤,按小麥收獲環節損失率(綜合各縣小麥機收大比武賽場和隨機抽測數據)1%估算,比2%的作業質量標準低1個百分點,相當于挽回小麥損失5.3億斤。

產后服務節糧減損64.4萬噸

除了種植、收獲環節越來越智慧,山東在糧食產后的存儲、處理等環節,也為農民提供了諸多便利。

家住棗莊市滕州市八里堌堆村的丁廣玲,種著300多畝地。今年他種植的小麥收割后就直接送往附近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魯滕糧食儲備庫有限公司進行“代處理”和銷售。

在丁廣玲看來,這非常劃算。這家糧庫不僅免費提供糧食晾曬,也過濾糧食雜質,處理好的小麥賣給糧庫,每斤比市場價高1.5分至2分錢左右,對種植大戶來說,增收比較可觀。

據公開信息,在德州武城縣李家戶鎮,不少農民已有了“糧食存折”,可將糧食存到“眾祥糧食商行”,還能選“活期”還是“定期”。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9年糧食及農業狀況》指出,全球在收獲后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內損失的糧食約占總產量的14%。在這方面,山東多措并舉推進節糧減損。優化糧食運輸方式,應用自動化、智能化糧食物流裝備和出入庫設備,按照我省糧食年均流通量3000億斤計算,年均減少損失約9億斤,增收11.7億元;“藏糧于技”,儲糧損耗年均減損約1萬噸,增收約0.26億元;開展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項目,為農民開展糧食產后代清理、代烘干、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服務,降低農民損失。

比如,一般農民自行處理的糧食損耗率在8%至10%之間,泰安市肥城市山東富世康工貿集團建立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通過“代干燥”“代儲存”等服務,使農民糧食損耗率降到1%,年可減少糧食損失280噸,增加農民收入65萬元。

放眼整個山東,2020年以來,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清理烘干糧食1613萬噸,節糧減損64.4萬噸,價值16.7億元。不僅如此,山東“藏糧于民”,累計發放農戶科學儲糧倉98.8萬個,每年可減少糧食產后損失4.9萬噸,按市場價格測算減損增收近1.27億元。

“吃干榨凈”每一粒糧食

從糧食全產業鏈看,加工也是節糧減損的重要環節。

一粒小麥收獲后,產業鏈能做多長?山東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給出的答案是500多種。

目前,中裕已實現“基地種植→工廠加工→廢棄物利用→液態飼喂→生豬養殖→沼氣熱電聯產→有機肥→小麥種植、蔬菜種植”的農牧產業綜合循環模式,詮釋了全產業鏈循環利用的節糧模式,實現“糧頭食尾”“吃干榨凈”。

9月8日,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新黃河記者,比如,就小麥麩皮而言,他們改變粗放單一的加工方式,提取高品質膳食纖維,配制出高纖面粉和高纖掛面等。每噸價值1800元的小麥麩皮,加工成高纖維產品后,每噸價值可達3萬元。

無獨有偶,德州市發達面粉集團引進國際先進制粉設備,改進制粉工藝,減少小麥的破損率,出粉率從77.8%提高到79.3%,按日加工小麥2000噸計算,一年可節糧0.75萬噸,相當于增加1.5萬畝“無形良田”。

青島天祥食品金喜燕制粉公司提高面粉中膳食纖維營養素,實現適度加工,降低損耗量,每年多出面粉3000噸……

在糧食深加工領域,眾多魯企已給出將糧食“吃干榨凈”、減少附產物浪費的成功路徑,節糧減損成績單亮眼。

據測算,如果我國糧食減損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減少損失650萬噸,可養活約1600萬人。節糧減損就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糧田”。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和全國糧食主產省份,已連續十八年增產豐收,糧食產量穩居全國第三位。如此富饒多產的山東,在糧食產量不斷刷新的同時,也一直孜孜不倦地提升節糧減損的空間。在我國糧食安全和節糧減損的答卷上,貢獻了山東的智慧與擔當。(記者:黃敏)

關鍵詞: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 糧食增產減損 智慧機收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