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已在濟南拉開帷幕 濟南智慧機收減損5.3億斤小麥

2021-09-10 14:01:03 來源: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

再有1個月,濱州市惠民縣農民楊秀平種植的玉米就將迎來豐收。在剛剛過去的麥收季節,楊秀平管理了269天的400畝“濟麥44”,通過聯合收割機僅一天半就完成了收獲。銷路也不愁,直接供給當地的面粉廠。

眼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已在濟南拉開帷幕。提到糧食減損,種地26年的楊秀平感慨頗多。如今,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種子越來越優質,機損率也降低,多因素作用下,他的收入自然上漲。

這是山東廣袤大地上辛勤耕耘的農民的代表,從他的故事中,山東糧食增產減損的實踐可看到一二。事實上,在節糧減損這張答卷上,山東還給出了更多答案。

農業“芯片”從源頭增產

“一粒種子,就是農民的全部。光靠著‘汗滴禾下土’不管用,還是得有好種子。”這是濟南市章丘區刁鎮街道茄莊村杜向來的農業種植“真經”。在多年的種植中,杜向來發現,種子沒有經過改良,不但很難增產,反而因為種子退化、病蟲害等原因,產量越來越低,這曾讓他十分苦惱。

后來,通過試種“濟麥22”“濟南17”等新品種,他發現,“濟麥22”抗寒性好、抗倒伏,籽粒飽滿,一畝地能收500至600公斤小麥,遠遠高出之前的畝產。

楊秀平的致富路,也與種子有關。2016年,他試種了20畝“濟麥44”,如今種植規模已達400畝。他成立的合作社與當地面粉廠簽約訂單農業,帶領農戶種植“濟麥44”規模達5000畝。像他這樣的種植大戶,不增加水、肥等管理成本,只是換換種子,一畝地就可增收100多塊錢,400畝地純收入就增加4萬多元,這筆賬劃得來。

在楊秀平的家鄉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的訂單農業規模更大,優質小麥訂單種植規模達200萬畝,帶動周邊35萬農戶年增收益5.1億元。

由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發培育的“濟麥”種子,已成為中國大地上不少農民的選擇。

像這樣的好種子,山東還研發培育了不少,比如,山農系列、煙農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麥、玉米高產穩產品種被選育推廣。全省已發展優質糧食種植面積620萬畝,新增優質糧食500萬噸以上。得益于良好的科研力量支撐,小麥、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四大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紛紛落戶我省。

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主導品種中70%以上是保護品種,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作為農業的“芯片”,一粒好種子不僅能為農民帶去豐收,對于所需的生產要素也是一種節約。比如,我國2畝耕地大概生產1噸糧食,耕地產出高,本身就是對土地資源的節約。

智慧機收減損5.3億斤小麥

每年種植400畝地,對于50歲的楊秀平來說,并不吃力。“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設備越來越先進,大大解放了農民。”楊秀平說,比如,播種實行寬幅精量播種,播下去的種子不再是一條線,而是相隔10厘米寬的苗帶,這樣的種子長成莊稼,稈壯、穗大;打藥、灌溉、收割也都機械化,400畝小麥僅用一天半就收割完。

濟南市長清區孝里三村村民董峰也有相似感受,種著40多畝地,還有合作社幫忙管理,相比多年以前輕松多了。從去年開始,董峰開始種植“濟麥22”,采用精量播種機播種,所用種子每畝比原來省了20多斤,從今年麥收情況看,產量并未減少。

關鍵詞: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 糧食增產減損 智慧機收 小麥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