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青島近海海域頻頻遭受滸苔侵擾 專家:滸苔利用關鍵是變廢為寶

2021-07-08 09:34:56 來源:科技日報

山東青島近海又遭歷史最大規模滸苔侵襲,這也是滸苔災害連續15年影響青島。最新數據顯示,當地已啟動緊急預案,目前打撈滸苔約24萬噸。經全面布控、有效處置,青島市已把滸苔災害影響降至最低。

近年來,青島近海海域頻頻遭受滸苔侵擾。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黃海滸苔災害在青島市范圍內覆蓋面積約195平方公里,為2018年的6倍。

青島市海洋與漁業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張永舉今年早些時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青島市海域今年滸苔綠潮覆蓋面積是去年的9倍。

滸苔并非青島的“特產”。

業內專家介紹,滸苔是一種常見的多細胞綠藻,屬于石莼科,在我國福建、江蘇、浙江、遼寧、山東等地都有分布,一般在養殖設施、礁石、海水池塘都能看到滸苔的身影。

遙感監測結果顯示,每年春季漂浮滸苔最早見于黃海南部,在南風和海流的作用下,向北漂移,沿途富營養化環境和適宜水溫為滸苔爆發性增長提供必要條件,由于山東半島與滸苔漂移路線垂直,因此,滸苔易在山東青島、海陽、榮城等地區形成聚集。

滸苔種群數量的增加需要充足的生長基質,養殖設施、巖礁、堤壩、海水池塘為滸苔生長提供適宜的附著基。此外,滸苔喜好富營養環境,富營養水體能提供充足營養供應,促進其生長繁殖。

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6月26日,黃海海域滸苔綠潮分布面積約60594平方千米,覆蓋面積1746平方千米,是近十年(2011—2020年)最大年份,即2013年的約2.3倍。

上海海洋大學何培民教授在其編著的《中國綠潮》中提到,2007年以來,滸苔綠潮已逐漸演變為我國黃海海域常規化海洋生態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最新發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9年間,除2012年、2017年、2018年,我國黃海海域滸苔綠潮最大覆蓋面積皆超過500平方千米。

情況在2020年發生了轉折,與近十年相比,2020年滸苔綠潮消亡時間早,最大分布面積、覆蓋面積分別為18237平方千米、192平方千米,二者均為最低值。

我國滸苔綠潮發生時間、規模呈現什么規律?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2007年以來,滸苔綠潮每年都會出現,受多種條件的制約,其規模會出現一定浮動,今年滸苔形成巨大規模,或與環境和人為干預管控仍存在認識不足有關。

從公開報道看,對黃海漂浮滸苔的來源,主要存在3種不同觀點:近海紫菜養殖筏架、近岸池塘、各類水體廣泛發生的“多點起源”。此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濤在接受中國自然資源報采訪時也認為,蘇北淺灘的紫菜養殖筏架是黃海漂浮滸苔來源的“載體”,而并非“源頭”,關于滸苔綠潮的起源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專家表示,滸苔災害已連續15年侵襲黃海海域,其對青島及山東其他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如何依靠科學研究逐步遏制并徹底根治滸苔災害,應是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的當務之急。

“滸苔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調配合,還需要針對不同成因采取不同方法進行防治。”上述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記者,從技術層面上看,目前滸苔的防控方式主要有化學防控法、物理防控法、改變養殖工藝三種。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案是化學防控方法,即使用殺藻劑,對養殖設施上的滸苔進行消殺,以達到減少漂浮滸苔來源的目的。這種方法操作較簡便、且效果明顯,但需注重殺藻劑、用量、使用時機的選擇。

物理防控法則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消除效率高的優點,它是在現有養殖工藝的基礎上,利用海流的作用將養殖纜繩自然掩埋,未來應用前景廣闊。

第三種方法即改變養殖工藝,以減少養殖設施上滸苔數量。相比前兩種方法,該方法使用技術尚不成熟,還有待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學者王鵬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滸苔的利用,關鍵是變廢為寶。此前,也有相關單位提出“滸苔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案,對滸苔綠潮進行科學處置和高值利用,開發海藻生物肥料和制品。(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瑜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關鍵詞: 青島 近海海域 滸苔 變廢為寶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