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收割完秸稈有了哪些新去處?秸稈還田邁向精細化
2021-06-25 17:31:20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一直以來,小麥收割完成后,小麥秸稈該如何處理是令農民頭痛的問題。過去就地焚燒的方式,給大氣造成嚴重污染。禁燒后,小麥秸稈有了哪些新去處?近日,記者先后來到東平縣和膠州市進行蹲點調研。
秸稈還田,邁向精細化
6月9日,東平縣沙河站鎮董堂村的地頭,小麥還未開始大面積收割,“秸稈禁燒值守點”的帳篷就已經搭起來了,值班人員已到位,防火物資也配備齊全。
“很長時間,農戶麥收之后直接就地焚燒秸稈,既容易引發火災,又造成空氣污染。‘禁燒令’之后,經過多年治理,農戶意識提升了,現在沒有人再焚燒秸稈,改為秸稈還田。”董堂村黨支部書記唐先雷介紹。
“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秸稈還田肥沃土地。”董堂村懸掛的宣傳標語中寫道。“通過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增肥增產作用明顯。”唐先雷說。
端午節前夕,沙河站鎮開始大面積麥收,麥收過三分之一的時候,東平迎來了幾天的降雨。看著連陰不晴的天空,東平供銷沙河站為農服務中心經理張成龍說,這一下雨,麥秸不好打捆了。
因下雨耽誤了打捆的麥秸全部要進行還田,這也夠張成龍忙活的。“我們為有需求的農戶提供麥秸還田服務,一般有兩輪,一是麥秸粉碎與土壤混合,二是麥茬粉碎。”
秸稈還田要依托機械,普通農戶有機械的很少,于是沙河站鎮通過社會化服務的方式,幫助農戶完成秸稈還田。張成龍的東平成龍農機合作社,今年托管了48.5萬畝地。
記者采訪了多位種植戶,他們均表示采用的是這種麥秸直接打碎與土壤混合的地表還田方式。然而,地表還田方式帶來土壤有機質改善的同時,對播種、病害防治等也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專家表示,秸稈上殘存的病蟲源可能會造成下茬作物病蟲害暴發;秸稈在土壤中分解緩慢且分解過程與農作物爭肥爭氧,會造成糧食減產;秸稈浮在土壤上面,播種玉米后根系扎不下去,容易倒伏等。
而想要緩解這些問題,可以采取更加精細化的方式,秸稈還田時需要深耕,并配施生物菌劑。
深耕還田,農戶因此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在膠州市,麥收后的土地深耕并施撒生物菌劑,每畝地多花約70元。“老百姓不愿意多花這個錢,因此需要政府來引導合作社和農戶把秸稈還田做得更加精細化。”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閆文啟說。
今年,膠州市將小麥秸稈殘茬處理項目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市財政安排資金700萬元,計劃實施面積20萬畝。滅茬后,秸稈粉碎長度不大于10厘米,殘茬掩埋深度不小于3厘米。
針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秸稈,膠州市在洋河鎮、鋪集鎮開展精細化粉碎混埋還田試點,支持機械深耕加秸稈精細化粉碎混埋還田,同時配施生物菌劑。作業機具要求帶秸稈粉碎、深耕+施肥(生物菌劑)功能,深度一般要求達到25cm以上,結合遠程智能監測系統。機械深耕加秸稈精細化粉碎還田利用補貼標準為80元/畝,共計資金216萬元。
綜合利用,循環經濟渠道多
蹲點中,多位采訪對象告訴記者,因為今年雨水豐沛、氣候適宜,小麥產量預計有所增加。與此同時,今年的小麥秸稈也比去年長得更高,往年每畝地產出秸稈400斤左右,今年能達到500斤。
小麥秸稈對土壤有增肥作用,但不需要每年還田,秸稈離田之后,效益更大。在綜合利用中,小麥秸稈的去向廣泛,但都離不開“循環經濟”。
6月10日下午,膠州市鋪集鎮馬家村村民馬仁財家的牛棚內,馬仁財正把細碎的麥秸與飼料拌在一起,倒入食槽喂牛。用小麥秸稈喂牛,牛糞堆肥,過腹還田增產顯著。
馬仁財從4年前開始發展養牛產業,原來是購買牛飼料,一頭牛一年就要消耗一噸左右。現在他靠回收馬家村周圍800多畝小麥秸稈,基本就能滿足養殖場300頭牛的飼料需要。
“麥秸每噸500元,比青貯飼料便宜很多,一年下來節省了近一半成本。”馬仁財說。
在鋪集鎮益菇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劉軍手里,回收來的小麥秸稈用途又有不同。記者來到劉軍的基地時,大球蓋菇已經過了季,土壤里還剩零星幾個,一棚大白菜長勢喜人。
劉軍是做家具加工生意的,因為工廠制作產生很多木屑,劉軍一開始主要以木腐菌來養殖食用菌。“但我們做這行也知道,木材資源越來越珍貴,于是我轉向研究用草腐菌來養殖大球蓋菇。”劉軍邊說邊捧起大棚內的土壤給記者看,只見小麥秸稈被切割得非常細碎,這些原料鋪在地上,再撒上菌種,就能長出大球蓋菇。“小麥秸稈經過堆放、澆水、發酵,15天左右就可成為種植大球蓋菇的優質輔料。”他說。
劉軍種植的大球蓋菇近百畝,每年可消耗農作物秸稈200多萬斤。菇類畝產5000多斤,收入可達2萬多元。就這樣,在劉軍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發展食用菌,種植食用菌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出完菌后,秸稈轉化成的菌渣還可以發酵制作成改良土壤的配方有機肥,可以用于對膠州大白菜根腫病、馬鈴薯根結線蟲病等病害的防治和土壤改良,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閉環。
從去年開始,東平縣沙河站鎮的小麥秸稈也有了新的去處,由鎮政府引進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正式落地投產。“東平縣農作物種植面積大,機械化覆蓋水平高,秸稈都能打捆。利用麥秸、玉米秸、葦草等農作物秸稈發電,我們年可處理農林廢棄物35萬噸,發電量2.4億度。”潤和新能源科技(東平)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興雁介紹,“例如小麥秸稈,約1.5公斤可以發一度電。”
臨近小麥收割,潤和發電廠的儲料場已經做好準備。發電廠靠近高速路,不只是東平,汶上、梁山、嘉祥、寧陽等周邊縣均有小麥秸稈送到此處。“今年我們的收購價格是每噸300元,老百姓有錢掙了,就不會把秸稈亂扔亂放,我們也有了豐富的燃料來源。”鄭興雁說。
6月21日,全國“三夏”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在膠州召開,展示了膠州市秸稈打捆、食用菌種植以及三種高科技堆肥方式。閆文啟介紹了一家企業的秸稈高效快速腐熟技術模式,企業免費把秸稈收來,高科技堆肥后返還給農戶,這種有機肥可以增產約20%。
“目前,秸稈回收利用還在摸索中,這個產業急需規模化,由政府來引導,個體、合作社、企業等帶動,引入專業人才,形成真正的循環利用氛圍。”閆文啟說。
離田,收儲轉運是關鍵
膠州市鋪集鎮鹿家村種糧大戶鹿炳展去年成立了秸稈收儲運服務中心,一年賺了20多萬元。
“我這個儲運站挺簡單。”鹿炳展介紹,他搭建起了一個大的儲存倉庫,麥收時候把秸稈打捆運到此處,忙過去之后,把秸稈賣給養殖場、養食用菌的大棚、堆肥的企業等用戶。
鹿炳展建設秸稈收儲運服務中心,正是瞅準了秸稈回收利用的廣闊前景。他購置了20多臺秸稈打捆機,一畝地的秸稈可以打捆十到十五個,一個捆的收購價在2到3元,每年服務中心能回收鋪集鎮一萬多畝的麥田秸稈。今年又添置了摟草機,打起捆來效率翻倍。
從農戶手中收來小麥秸稈,鹿炳展花錢不多。“首先我自己的300畝地全部打捆,托管的14000畝,去年免收給農戶收割小麥的服務費,以此交換來秸稈,今年打算每畝地支付35元購買。”鹿炳展說,去年他收了1300多噸麥秸,今年會更多。
唐先雷也表示,收麥子時間短且集中,玉米必須在小麥收割后的三五天內播種完畢。他家的小麥秸稈來不及處理,誰能給打捆收走就直接送給誰,只要別耽誤他平整土地播種玉米。
“現在玉米晚種一天,到秋天要晚收三天。”鹿炳展說,農時,誰都耽誤不起。
小麥秸稈的運輸成本也很高。“小車拉不了,大車不愿拉。”采訪中,記者聽到一位農戶抱怨。多位合作社負責人表示,成本高在人工費,小麥打捆之后,需要用叉車裝卸和貨車運輸,司機工資都在300元/天以上。
像鹿炳展這樣自發建立起秸稈收儲站(點)的并非個例,為了進一步規范管理這些收儲站(點),帶動秸稈綜合利用,今年5月13日,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印發《膠州市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根據秸稈可收集量和運輸情況,今年將建成3個鎮(街)級秸稈收儲站(點),每個收儲站(點)年收儲能力在0.4萬噸以上。
“我們采取的方式是讓從事秸稈收購儲運、有場地、有實力的經營主體自愿申報,由鎮街推薦,市農業農村局進行實地查看驗收。承擔主體需具備具有相應存儲能力的固定存儲空間,配備抓草機、打捆機、拖拉機、磅秤等相關設備和人員,有消防設施和相應的管理、應急等制度,完善收儲運臺賬,做好記錄。”膠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科科長薛艷說,“我們將根據秸稈收儲量進行補貼,補貼標準為75元/噸,每個秸稈收儲站(點)補貼30萬元,3個站點合計補貼90萬元。”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山東疏堵結合,通過政府引導、資金扶持、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等,以秸稈還田和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為主導,大力推進秸稈還田和秸稈養畜,在商品有機肥加工、秸稈養殖食用菌、生物質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領域積極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構建起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改善農村環境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本報記者 于新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