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和總產“雙增”目標站穩500億斤
2022-01-29 09:49:51 來源:湖北日報
7029萬畝、552.9億斤!2021年,湖北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和總產“雙增”目標,連續9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
兩個數字,看似簡單,殊為不易。
去年初,夏糧豐收到手讓人一喜:產量94.7億斤,增產0.3億斤,收獲的小麥顆粒飽滿;夏油總產251.8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不想,正值秋糧生產關鍵期,漢江流域發生罕見秋汛,水稻主產區江漢平原不同程度受災。我省萬眾一心抗災減災,千方百計減輕損失。
中國農民豐收節前,農業農村部表彰通報:湖北早稻單產增48斤,總產增6200萬斤。2021年歲末,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糧食生產數據,我省圓滿完成“硬任務”。
五谷蕃熟,穰穰滿家。2021年正值我黨百年華誕,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新征程開啟之年。在這個關鍵歷史節點上,我省為“中國碗盛滿中國糧”貢獻了湖北力量。
利義雙策,調動“兩個積極性”
隆冬,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何崗村滿畈的麥苗蒼翠欲滴,孕育豐收的希望。
作為鄂西北糧倉,襄州連續4年穩坐全省夏糧“第一把交椅”,去年創下650公斤的小麥畝產最高紀錄。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穩產高產,利義雙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始終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季季接續、茬茬壓實、環環緊扣,全力以赴穩住“基本盤”。
連續兩年,省政府詳細分解糧食生產目標,將糧食生產指標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在春耕、秋播關鍵農時召開現場會,擰緊思想發條、壓實責任鏈條,要求各地將糧食生產任務細化到鄉村組,落實到經營主體、農戶。
務實種糧,政策保底。“如今種田‘大禮包’越來越多,各種補貼、獎勵加上稅收優惠,種糧有奔頭!”仙桃市諾嘉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遠華喜上眉梢,去年稻蝦兩旺,合作社總收成超4000萬元,獲得社會化補貼40萬元。2021年,湖北將水稻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擴大到28個產糧大縣,撥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谷補貼等資金70億元,統籌實施社會化服務、糧棉油生產發展等一批項目,穩定農民種糧增收信心。
秋糧收購資金需求大。我省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省農發行對80家秋糧收購加工企業評級授信,核定收購貸款20億元,做到“錢等糧”,讓農民手中的秋糧盡快變現。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真金白銀”疊加政策紅利,湖北真招實策充分調動地方黨委政府抓糧、農民種糧“兩個積極性”,為奪取豐收注入強大動能。
藏糧于地,“三跑田”變成“噸糧田”
冬閑人不閑。
走進棗陽市七方鎮張橋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挖掘機在田埂里來回作業,將土地深深翻起后再平整。放眼遠眺,已完成高標準改造的大塊田地平整如削。
“以前田塊零碎,農機下不去田,一下雨還易跑水、跑土、跑肥。現在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耕作方便,‘三跑田’成了‘噸糧田’!”棗陽市農業農村局農發中心科長程朝陽介紹,該市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達14.45萬畝。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從江漢平原到鄂北崗地,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將糧食產能牢牢“儲存”在土地中。
2021年,我省新推進410萬畝高標準農田,重點是水稻、小麥糧食生產功能區。截至12月中旬,全省2019年度、2020年度597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完成建設,2021年度320個新立項項目全部開工。
藏糧于地,我省全力推進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物涵養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有機融合,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生態轉型,建設綠色農田示范核心區面積8.44萬畝,開展化肥減量增資技術示范、水稻測深施肥技術超過100萬畝。
長期以來,湖北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去年,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聯合出臺一系列政策,嚴守7288萬畝耕地紅線,完成588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劃界,為良田安上“保護罩”;嚴查耕地違法問題,將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土地督察例行整改等納入考核指標,建立精細化考核指標體系和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實行“增違掛鉤”,對違法占用耕地又未按時消除違法狀態的縣市,扣除儲備補充耕地指標,扣減至零的停止建設用地審批;試點“田長制”,探索縣鄉村三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體系……
目前,全省已形成基本形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格局。
藏糧于技,豐收與科技“相遇”
2021年,湖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從種到收,糧食豐收全面依托科技賦能。
作為農業的“芯片”,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核心競爭力。適應市場變化,湖北水稻育種由原來的攻單產轉向量質并重,更加注重優質、高檔、專用型、功能性。
去年9月,一場“看禾選種”登陸孝感。走俏東南亞的“紅蓮型”雜交水稻新品種、節水耐旱的7優370、清香陣陣的華香優228……186個優質水稻品種,現場擺擂。
襄州區伙牌鎮小麥高產攻關試驗田再傳喜訊,我省自主選育的小麥品種楚襄1號、扶麥368,畝產再破600公斤。
一手抓品種選優,一手抓育種攻關。去年,我省審定水稻品種90個,其中優質稻品種58個,新優品種集中展示示范點在主產區全覆蓋。同時,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攻關,武漢大學培育的抗稻瘟病、抗褐飛虱、抗倒伏的“兩優1314”、“易兩優311”等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湖北康農培育的玉米新品種“尚谷666”畝產可達1000公斤。
良種播下去,良法跟上來。
我省優化9種糧食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噸糧”模式,推廣應用2691萬畝,建設一批“水稻+”示范樣板。糧油作物核心示范面積35.5萬畝,畝均增產12.7%、節本增效12.6%,化肥、農藥分別減量3.5%、2.6%。
科學減損就等于綠色增產。對我省而言,每減損一個百分點,相當于多收5億斤糧食。去年,我省兩次開展小麥、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大力推廣低損收獲機具和技術,確保顆粒歸倉。
圍繞備耕春耕、夏季田管、防災減災,農業院士專家開展科技服務“515”行動,探索全區域、全產業、全要素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
全產業鏈,端穩糧食安全“金飯碗”
2021年,我省建設十大農業產業鏈,其中,把優質稻米產業鏈作為重點鏈打造。
產業鏈前端,建好基地,實現“優糧優產”。潛江“蝦鄉稻”選育優質蝦稻品種,采取蝦稻共作、稻蝦鴨綜合種養模式,高標準建設“種糧一體化”基地15萬畝,分布潛江、監利、公安、天門等地,年產21萬噸稻米。目前,我省從產糧大縣獎勵資金中安排2000萬元,支持20個縣市打造“種糧一體化”核心基地。
產業鏈中端,育強龍頭,實現“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我省安排4200萬元獎補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對52家重點龍頭企業實行“一縣一企一策”清單化跟蹤。去年前三季度,國寶橋米等20家重點龍頭企業加工總產值97.31億元,同比增長27%。同時,支持63個縣市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743個,基本實現糧食主產區全覆蓋,烘干能力達10.3萬噸/日。
產業鏈末端,培優品牌,實現“好米好價”。我省圍繞“荊楚大地好糧油”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和京山橋米、潛江蝦稻、孝感香米3個地方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國寶”“洪森”“莊品健”等一批優質稻米企業品牌。去年湖北農博會,143家稻米企業同臺爭“香”,驚艷四座。
“從抓生產向抓鏈條轉變,從抓產品向抓產業轉變,從抓環節向抓體系轉變,既是順應市場需求變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之需,也是加快農業產業強省建設、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的必答之題。”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云說。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新的一年,我省仍將強化國之大者意識,搶抓政策機遇,挖潛糧食產業潛能,耕耘“糧安天下”的新希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7029萬畝、552.9億斤!2021年,湖北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和總產“雙增”目標,連續9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
兩個數字,看似簡單,殊為不易。
去年初,夏糧豐收到手讓人一喜:產量94.7億斤,增產0.3億斤,收獲的小麥顆粒飽滿;夏油總產251.8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不想,正值秋糧生產關鍵期,漢江流域發生罕見秋汛,水稻主產區江漢平原不同程度受災。我省萬眾一心抗災減災,千方百計減輕損失。
中國農民豐收節前,農業農村部表彰通報:湖北早稻單產增48斤,總產增6200萬斤。2021年歲末,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糧食生產數據,我省圓滿完成“硬任務”。
五谷蕃熟,穰穰滿家。2021年正值我黨百年華誕,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新征程開啟之年。在這個關鍵歷史節點上,我省為“中國碗盛滿中國糧”貢獻了湖北力量。
利義雙策,調動“兩個積極性”
隆冬,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何崗村滿畈的麥苗蒼翠欲滴,孕育豐收的希望。
作為鄂西北糧倉,襄州連續4年穩坐全省夏糧“第一把交椅”,去年創下650公斤的小麥畝產最高紀錄。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穩產高產,利義雙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始終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季季接續、茬茬壓實、環環緊扣,全力以赴穩住“基本盤”。
連續兩年,省政府詳細分解糧食生產目標,將糧食生產指標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在春耕、秋播關鍵農時召開現場會,擰緊思想發條、壓實責任鏈條,要求各地將糧食生產任務細化到鄉村組,落實到經營主體、農戶。
務實種糧,政策保底。“如今種田‘大禮包’越來越多,各種補貼、獎勵加上稅收優惠,種糧有奔頭!”仙桃市諾嘉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遠華喜上眉梢,去年稻蝦兩旺,合作社總收成超4000萬元,獲得社會化補貼40萬元。2021年,湖北將水稻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擴大到28個產糧大縣,撥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谷補貼等資金70億元,統籌實施社會化服務、糧棉油生產發展等一批項目,穩定農民種糧增收信心。
秋糧收購資金需求大。我省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省農發行對80家秋糧收購加工企業評級授信,核定收購貸款20億元,做到“錢等糧”,讓農民手中的秋糧盡快變現。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真金白銀”疊加政策紅利,湖北真招實策充分調動地方黨委政府抓糧、農民種糧“兩個積極性”,為奪取豐收注入強大動能。
藏糧于地,“三跑田”變成“噸糧田”
冬閑人不閑。
走進棗陽市七方鎮張橋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挖掘機在田埂里來回作業,將土地深深翻起后再平整。放眼遠眺,已完成高標準改造的大塊田地平整如削。
“以前田塊零碎,農機下不去田,一下雨還易跑水、跑土、跑肥。現在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耕作方便,‘三跑田’成了‘噸糧田’!”棗陽市農業農村局農發中心科長程朝陽介紹,該市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達14.45萬畝。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從江漢平原到鄂北崗地,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將糧食產能牢牢“儲存”在土地中。
2021年,我省新推進410萬畝高標準農田,重點是水稻、小麥糧食生產功能區。截至12月中旬,全省2019年度、2020年度597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完成建設,2021年度320個新立項項目全部開工。
藏糧于地,我省全力推進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物涵養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有機融合,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生態轉型,建設綠色農田示范核心區面積8.44萬畝,開展化肥減量增資技術示范、水稻測深施肥技術超過100萬畝。
長期以來,湖北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去年,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聯合出臺一系列政策,嚴守7288萬畝耕地紅線,完成588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劃界,為良田安上“保護罩”;嚴查耕地違法問題,將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土地督察例行整改等納入考核指標,建立精細化考核指標體系和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實行“增違掛鉤”,對違法占用耕地又未按時消除違法狀態的縣市,扣除儲備補充耕地指標,扣減至零的停止建設用地審批;試點“田長制”,探索縣鄉村三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體系……
目前,全省已形成基本形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格局。
藏糧于技,豐收與科技“相遇”
2021年,湖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從種到收,糧食豐收全面依托科技賦能。
作為農業的“芯片”,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核心競爭力。適應市場變化,湖北水稻育種由原來的攻單產轉向量質并重,更加注重優質、高檔、專用型、功能性。
去年9月,一場“看禾選種”登陸孝感。走俏東南亞的“紅蓮型”雜交水稻新品種、節水耐旱的7優370、清香陣陣的華香優228……186個優質水稻品種,現場擺擂。
襄州區伙牌鎮小麥高產攻關試驗田再傳喜訊,我省自主選育的小麥品種楚襄1號、扶麥368,畝產再破600公斤。
一手抓品種選優,一手抓育種攻關。去年,我省審定水稻品種90個,其中優質稻品種58個,新優品種集中展示示范點在主產區全覆蓋。同時,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攻關,武漢大學培育的抗稻瘟病、抗褐飛虱、抗倒伏的“兩優1314”、“易兩優311”等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湖北康農培育的玉米新品種“尚谷666”畝產可達1000公斤。
良種播下去,良法跟上來。
我省優化9種糧食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噸糧”模式,推廣應用2691萬畝,建設一批“水稻+”示范樣板。糧油作物核心示范面積35.5萬畝,畝均增產12.7%、節本增效12.6%,化肥、農藥分別減量3.5%、2.6%。
科學減損就等于綠色增產。對我省而言,每減損一個百分點,相當于多收5億斤糧食。去年,我省兩次開展小麥、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大力推廣低損收獲機具和技術,確保顆粒歸倉。
圍繞備耕春耕、夏季田管、防災減災,農業院士專家開展科技服務“515”行動,探索全區域、全產業、全要素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
全產業鏈,端穩糧食安全“金飯碗”
2021年,我省建設十大農業產業鏈,其中,把優質稻米產業鏈作為重點鏈打造。
產業鏈前端,建好基地,實現“優糧優產”。潛江“蝦鄉稻”選育優質蝦稻品種,采取蝦稻共作、稻蝦鴨綜合種養模式,高標準建設“種糧一體化”基地15萬畝,分布潛江、監利、公安、天門等地,年產21萬噸稻米。目前,我省從產糧大縣獎勵資金中安排2000萬元,支持20個縣市打造“種糧一體化”核心基地。
產業鏈中端,育強龍頭,實現“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我省安排4200萬元獎補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對52家重點龍頭企業實行“一縣一企一策”清單化跟蹤。去年前三季度,國寶橋米等20家重點龍頭企業加工總產值97.31億元,同比增長27%。同時,支持63個縣市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743個,基本實現糧食主產區全覆蓋,烘干能力達10.3萬噸/日。
產業鏈末端,培優品牌,實現“好米好價”。我省圍繞“荊楚大地好糧油”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和京山橋米、潛江蝦稻、孝感香米3個地方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國寶”“洪森”“莊品健”等一批優質稻米企業品牌。去年湖北農博會,143家稻米企業同臺爭“香”,驚艷四座。
“從抓生產向抓鏈條轉變,從抓產品向抓產業轉變,從抓環節向抓體系轉變,既是順應市場需求變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之需,也是加快農業產業強省建設、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的必答之題。”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云說。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新的一年,我省仍將強化國之大者意識,搶抓政策機遇,挖潛糧食產業潛能,耕耘“糧安天下”的新希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