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民航業的“成績單”:守住空中與地面的“雙戰線”
2021-01-14 08:27: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極不平凡的2020年剛剛過去,“年度關鍵詞”就成了全國網民最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近日,百度沸點榜單發布了年度關鍵詞榜單,“疫情”毫無懸念地登上2020年度關鍵詞榜單的榜首,與疫情相關的“口罩”“回國”也同樣出現在年度關鍵詞榜單中。
“不可否認,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已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節奏和全球各行業原本的發展情況。”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薛旭認為,“人們要逐漸適應后疫情時代的生活狀態,在壓力和危機中尋找新的破局機會。”
正如薛旭所言,既然無法“重啟2020”,那么各行各業就必須要在逆勢中尋找發展的新希望。
作為受疫情明顯最為影響的行業之一,中國民航業在去年年初曾跌進了停飛的低谷,一度陷入寒冬之中。好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民航業與其他行業一起加速復蘇,不但僅用了幾個月就完全恢復了國內航線的運營,去年第四季度每月航班量更均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翻開2020中國民航業的“成績單”,除了最為醒目的“抗疫”,“扶貧”“自救”“科技感”“自強”“感動”和“領跑”等關鍵詞同樣引人矚目。在這些頻頻被談起的關鍵詞背后,是2020年無數個凝結著民航人汗水與淚水的感人故事。“被全球民航業點贊、讓全國人民感動”更是成為中國民航人2020年的最佳注腳。
守住空中與地面的“雙戰線”
2020年1月23日凌晨,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航”)的一場黨組成員臨時會議連夜召開。在東航總部大樓的每個角落,春節將至的喜慶氣息瞬間轉為撲面而來的壓力與責任感。就在幾個小時前,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宣布“封城”。
“接到武漢‘封城’的消息,我第一反應是無比震驚,隨后我馬上鎮定了下來,‘東航該做什么?能做什么?’諸如此類問題在腦海中飛速的運轉,我知道,以這個不眠之夜為起點,中國民航人要開始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了。”東航國防動員辦公室副主任彭海彥回憶說。
彭海彥和同事們深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就必須和時間賽跑,1月24日,農歷除夕晚上七點,東航接到中國民航局重大辦部署,緊急執行MU5000航班,運送上海市首支援鄂醫療隊。
農歷大年初一凌晨,MU5000航班騰空而起,一個半小時后穩穩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中國民航的援鄂抗疫空中運輸大動脈,隨著MU5000航班的降落順利成功搭建。
東航和MU5000航班的空中路途并不孤單。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以下簡稱“國航”)、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以下簡稱“南航”)、海南航空公司等多家航司的航班,如同一根根血管,從全國各地各個角落匯集到湖北,為湖北輸血打氣,共同抗疫。
“由衷感謝貴單位在此關鍵時刻,為負重前行的援鄂逆行者、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帶來了關愛與呵護,與我們共抗疫情。”這是參與援鄂抗疫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在前往武漢航班上寫下的一封信。在白衣天使們心中,民航人早已是和他們一樣的“抗疫戰友”。
事實上,民航人冒著感染風險,用行動搭建的空中橋梁,在運送抗疫物資和人員的同時,也為陷入疫情風暴中心的人們,帶去了希望和勇氣。
“得知‘封城’消息時,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恐慌和無助,但是隨著一架架載滿醫護人員和醫療用品的飛機降落武漢,我知道這個冬天一定會過去。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一個武漢的網友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在多家航司齊心成功搭建空中“戰線”的同時,各地的機場也在嚴守地面防線,避免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各大機場是防范疫情傳播和輸入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防控措施有疏忽和遺漏,就會給整體的防疫工作埋下不小的隱患。”在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應急業務經理車彥東看來,機場的防疫工作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必須要在首都機場,為疫情防控豎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據介紹,為了嚴格防控疫情,去年首都機場在航站樓內共設置了27處測溫點位,增設疫情防控提示標識9000余處,航站樓內100%采用全新風運行。
“我們還利用3座航站樓內的廣播、顯示屏及352個登機口電視和刷屏機循環播放疫情防控和旅客提示信息;12小時謀劃決策,24小時清場開工,48小時精準落實,72小時成功啟用T3-D處置專區。這些數字背后,是首都機場所有員工抗擊疫情的堅定決心和信念。”車彥東說。
為鄉村振興插上“航空之翼”
“如果將抗擊疫情比作‘感冒的時候吃感冒藥’,那么脫貧攻堅更像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強身健體’運動。它可以從根本上增強體質,改變以往的生活狀態。”談及脫貧攻堅的意義時,威爾森高級分析師徐宏這樣比喻道。
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奔向小康的收官之年,在這場載入歷史的經濟戰役中,中國民航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步履不停,薪火相傳,用出色的成績和感人的故事,在產業、教育、醫療等領域持續對當地進行“造血式扶貧”,為鄉村經濟振興插上“航空之翼”。
“想致富,先修路。”交通與經濟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交通不便是貧困村面臨的共同困境。民航人同樣深諳其中道理。
在東航沒有幫扶之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滄源、雙江兩縣被高聳的大山和崎嶇的山路阻隔了與外界的聯系,當地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修機場、通航線在當時老百姓的心中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2016年12月,東航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幫助滄源佤山機場順利通航,并于2017年開通滄源至昆明的“扶貧航線”,堅持低票價運行,相當于每年給當地航線補貼3億元。
“從昆明到滄源坐大巴要12至15個小時,車票320元。坐飛機只要一小時,只要提前幾天訂票,絕大部分時間的機票只有二三百元,比大巴車還便宜,不打折全價也就800元,比云南所有省內航線的票價都低。”滄源機場副總經理康平介紹。
機場自投運以來備受當地民眾歡迎,機場2019年的吞吐量是339400人次,康平說:“已經快達到了本縣人口的兩倍,相當于這里人均坐過兩次飛機了!”
康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東航堅持臨滄航線不斷航,堅決保障航空運輸“大動脈”,積極助力復工復產和脫貧攻堅。去年10月,東航又開通滄源、臨滄至麗江的航線,通過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的傳遞,促進當地穩定脫貧。
南航則堅持持續深化“航空引領、產業帶動、教育固本、關愛救助、陽光扶貧”的特色扶貧模式,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南航定點扶貧地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數據顯示,2020年,南航在新疆、廣東等12省區的兩縣21個村開展扶貧工作,派出掛職和駐村扶貧干部共計83名,直接投入扶貧資金4450萬元。
國航則在鄉村“走出去”上下功夫。“我們深刻認識到,幫助當地解決生產要素短缺、產銷循環不暢、治理能力不高等致貧難題,是企業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千方百計把集團專長優勢轉變為幫扶縣發展優勢。”中航集團黨組相關成員介紹說。
過去一年,國航通過投入幫扶資金、消費扶貧采購款計提等方式,為鄉村當地發展籌措資金,畜牧養殖、茶葉加工等一大批項目落地實施。
與此同時,以國航平臺為窗口,采購幫扶縣農牧產品制作航空餐食,推出“牛羊上藍天”“茶香飄客艙”,大力開展宣傳推廣,讓對接扶貧的鄉村特色資源品牌更亮、含金量更足。
修煉內功等待“春天”的到來
“在150天時間里,共飛行了27次,去過國內6座城市。”這是白兆研購買南航“快樂飛”半年后的“戰績”。他對“快樂飛”產品給予了高度評價。白兆研表示,他與女朋友長期分居廣州、成都兩地,“快樂飛”的出現,真的幫自己省了不少錢。
受疫情影響,去年全球的民航業及上下游相關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籠罩著破產倒閉的陰霾。
去年6月發布的全球航空運輸業財務預期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航司將虧損843億美元,收入預計只有4190億美元,比2019年下降50%。而部分航司因巨額虧損而直接破產,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40多家商業航司破產。
如何“自救”成為全行業急需探尋的關鍵課題。在這場航空集團和中小航司集體參與的自救行動中,“隨心飛”產品橫空出世,并迅速風靡。
“各航司推出的各類‘隨心飛’產品,絕對是2020年國內民航的市場亮點。”徐宏分析說,“它一方面激發人們出去旅行的欲望,另一方面則可以回籠資金,維持疫情下的公司運行。”
除了針對時間、空間進行不同的產品設計,還有航司瞄準了不同的群體,例如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均推出了售價不足百元的“兒童暢飛卡”,價格約等于免費的背后,是希望吸引到更多的親子家庭用戶來購買“隨心飛”產品。
“隨心飛”產品惠及的不僅是航空業。徐宏表示,各大航空公司也會利用航空優惠機票和新開國內航線來設計差異化旅游產品。如春秋航空、東航的“隨心飛”產品,與上百家上下游企業開展了合作,同酒店、車輛、餐飲等合作方一起向“隨心飛”用戶提供專享優惠。
數據顯示,“隨心飛”等創新“套票”產品推出后,直接拉動了航司的運力投用,“飛機日利率”“不可存儲的空余座位”等都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一張張“隨心飛”機票,帶來的不僅僅是票價本身的價值,還拉動了旅游、酒店、餐飲等其他相關市場,帶“活”了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復蘇。
值得注意的是,推出“隨心飛”創意活動只是中國民航業在寒冬“修煉內功”的一個縮影。在服務細節,產品研發等方面,中國民航人同樣在全速行動。
2020年下半年,國航上線了“盒你說”系列餐食產品,憑借精美的包裝和較好的口感,“盒你說”獲得旅客廣泛好評。此外,國航機上酒飲、茶飲不斷出新,300多架航班在機上提供包括電影、電視劇、游戲等豐富內容的云端娛樂,旅客可以通過自有電子設備盡享快樂時光。
“2021年是牛年,希望新一年中國民航‘牛氣沖天’,希望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再接再厲,為實現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民航強國的轉段進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民航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正霖如是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真齊
關鍵詞: 民航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