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正文

互聯網巨頭直入產地直采 搶奪小菜販生計?

2020-12-03 14:50:12 來源:時代周報

有自媒體作者前腳剛描述完菜販的辛酸,后腳就開始歌頌起賣雞蛋的老奶奶用“傳統的方式”活著是種美好。

這幾天,一篇名為《“不講武德”的互聯網巨頭正在用資本奪走無數賣菜小商販的生計,這是不道德的,必須反壟斷》的文章刷屏網絡。

近期,互聯網巨頭加碼燒錢下,該文作者體驗了一把社區團購有多實惠,還列舉了A家的土豆比B家一斤少了1分錢。

緊接著,作者開始擔憂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的菜販們,并花費不少筆墨來闡述菜販的艱辛。“這么冷的天,還刮著風飄著雨,那些或推著小車或蹲在露天里賣菜的小攤販,以及那些租了菜市場的攤位或者租了門面房賣菜的小生意人,他們起早貪黑地辛苦守候,在互聯網巨頭瘋狂補貼的攻擊下,是不是很快就會成為一場空?”

“天不亮他們就要去菜市場進菜,菜進回來還得分揀打理,然后就在那里守候著顧客,很多菜一天或兩天如果還賣不出去就得倒掉。”文章寫道。

每一句都是悲天憫人的情懷,每一句也非常動情,加上配圖是老年商販擺地攤賣菜,看到這里,讀者很難不產生憐憫之情。

接下來就開始痛斥資本與民爭利了。可為了強調資本的惡,凄風苦雨賣雞蛋的老奶奶,在作者筆下又變成了“美好”的畫風?

難道老奶奶是“任人打扮的”老奶奶,一會是生活辛酸的小商販,一會又變成了美好的民間商業傳承人?

而且,如果按作者的邏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是不是都應該讓互聯網巨頭無生意可做,回到菜市場買菜,才算不被“資本的惡”所裹挾,就此成為大善人?

文章最大的槽點還在于作者痛斥互聯網巨頭——“他們為什么盡往這些低端行業沖,難道他們除了賺錢,沒有更大的理想嗎?”

認為賣菜是“低端行業”、是“俯下身子”,才是對小商販最大的歧視。

賣菜絕不是一件小事,對于每個家庭來說,日常的菜品消費都與自身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從生意的角度來看,賣菜更是困難又非常值得嘗試的大生意。生鮮消費頻次高、損耗大,是一個巨大而富有潛力的市場。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約2.04萬億元,生鮮電商行業交易額為1620億元,線上滲透率約為7.9%。

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演變過程中,的確有部分菜販的工作崗位會受到影響。同時,我們亦應看到,諸多群體也正從這個大潮中受益。

隨著互聯網巨頭開始直入產地進行直采,原產地滯銷的產品有了流通的渠道和發展的空間。有偏遠地區的茶農就曾表示自己獲得了相應的工作機會,月收入也得到大幅提升。

業態的進步從來就不應被視為洪水猛獸。

互聯網只是工具,通過科技去優化與提升傳統行業的效率,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當資本大舉進入尚未被開發的賣菜行業,不但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效率、減少生鮮損耗,將很多人解脫于每日買菜的繁瑣之中。長期來看,這也推進了供應鏈的深度布局,通過規模降低成本,壓低菜價,乃至進一步推動國內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不過,該文作者的標題倒是說對了一句話——必須反壟斷。

2020年開年以來,隨著疫情的催化,互聯網巨頭們的確一個個像下餃子一樣進入賣菜競爭,使出渾身解數跑馬圈地。任何一個巨頭都有著鮮明的目標,占據更大的盤子,成為賣菜界的NO.1。

在資本眼里,我們每個人都在被教育著如何買菜。它們用一次次的補貼、一個個的地推,助推我們養成線上買菜的習慣。

在未來,在賣菜的領域,如若真的出現了NO.1,然后呢?

先進的商業模式未必能使普羅大眾從中獲益。如若市場走向寡頭林立,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選擇的權利,那么壓低的成本未必會帶來更低的菜價,只可能會帶來巨頭更高的利潤。

到那時,要擔心的可能不是菜販的生計,而是你我的飯桌了。

從監管層面來看,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對平臺經濟領域開展反壟斷監管,要堅持營造公平競爭秩序、加強科學有效監管、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維護各方合法利益的原則。

從你我的生活層面來看,消費者有線上需求的同時,線下需求依然存在,線上生鮮未必不能和菜市場共存。

與年輕人追求速度的購買需求相反的是,擁有足夠空余時間的老年人更加喜愛親手挑選手中的菜,與菜販拉拉家常。今天你多照顧我生意,明天我多送你一根蔥,這種彌足珍貴的人情味,未必真的會消失。

社會不斷演進,無數職業在消亡后又順應變化重獲新生:剃頭挑子搖身成了Tony老師,拉洋片的演變成電影放映員,江湖郎中消失、私人醫生出現。一切變化只是順應時代,互相成就的結果。

總而言之,需要警惕的僅僅只是資本的壟斷侵蝕公眾利益的可能性,而非反對業態升級換代。

時代周報記者 陳婷

關鍵詞: 互聯網巨頭 小菜販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