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可轉債密集轉股2460億仍在路上 可轉債轉股成為銀行融資“香餑餑”
2018-10-14 11:12:46 來源:經濟觀察報
“銀行最終要促使可轉債轉為股票,增加核心一級資本。所以轉股價和何時轉股很重要”。一位資深的銀行股持有者張先生如是說。當商業銀行過了發行可轉債的監管門檻、掛牌交易后,正式步入與股民至多六年的博弈互動階段。
十一長假剛過,密集的一行可轉債的轉股公告就翩翩而至。10月9日至10日,無錫農商行、常熟農商行、寧波銀行、江陰農商行、光大銀行五家商業銀行公布了各自的可轉債轉股結果暨變動公告。截至2018年9月30日,寧波銀行累計轉股股數排名位于最前,約達1.39億股,累計金額約25億元。無錫、常熟與江陰農商行分別累計轉讓5.66萬股、6.12萬股和5.06萬股,轉股金額共計109.36萬元。光大銀行累計轉股股數16.96萬股,轉股金額為72.7萬元。除寧波銀未轉股可轉債占寧行轉債發行總量的74.99%外,其余四家銀行未轉股可轉債均占發行總量的99%以上。
記者不完全統計,仍有2460億元正待發行的可轉債在路上。
融資“香餑餑”
在金融監管不斷加碼的環境下,如何應對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早已成為商業銀行考慮的重中之重的問題,銀行上演的“補血”競賽從未停止。除定增、發行優先股等措施外,可轉債轉股也成為銀行融資“香餑餑”的形式。
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中信、浦發、民生、平安銀行分別有400億元、500億元、500億元和260億元的可轉債發行計劃等待掛牌。隨后,交通銀行公告擬發行600億元可轉債補充資本;江蘇銀行也在9月底對200億可轉債發行回應了監管的問詢。也就是說,有2460億元可轉債正待發行。
去年2月,完善的再融資新規在一定程度上幫了可轉債市場“大忙”。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定增融資必須間隔18個月,并且融資額不能超過市值的20%。定增融資受限,而通過可轉債融資無疑深受銀行青睞。
興業研究分析師郭益忻稱:“發行可轉債本質是再融資,最終目標也是轉化為普通股,需要接受監管的嚴格審核,這是核心資本補充的必備要求。”
可轉債屬于混合資本工具。據了解,商業銀行發行可轉債的初衷在于通過促使投資者轉股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從補充的資本質量來看,轉債高于優先股和二級資本債。不過,對于資本水平無近憂,存遠慮,且有一定耐心的機構,可能才會選擇發行可轉債。
公開資料顯示,可轉債從公告預案到完成發行需要一年時間。且可轉債發行半年后方才進入轉股期,真正補充資本需要一年半后得以實施。興業研究發布的研報顯示,在未轉股之前,銀行需要支付的可轉債利息也明顯低于其他資本工具。但是,可轉債轉股需要與投資者互動和博弈,耗時更為長久。
轉股“志在必得”
此前,常熟、江陰、無錫此三家農商行已經多次下修可轉債轉股價。
無錫農商行共兩次下修轉股價格至6.70元/股;常熟農商行也曾兩次下修轉股價格至5.76元/股。江陰農商行更是三度下修轉股價,該行自1月26日發行20億元可轉債,原約定8月1日的初始轉股價格為9.16元/股,5月3日轉股價格向下修正為7.02元/股,5月22日起分紅后調整為6.92元/股,8月28日向下修正為5.67元/股。
不過,銀行發布的可轉債募集說明書相關條款中寫明,若當股價連續A個交易日中至少有B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低于當期轉股價的C%時,董事會有權提出下修轉股價的方案。顯然此做法會攤薄股東利益,原有股東股份被進一步稀釋。
對此,郭益忻的看法是,銀行下修轉股價也要看股東的結構,相對分散、相對弱勢的股東對于下修轉股價的提議并不具備否決的能力。個別銀行情況可能比較特殊,不排除股東與銀行達成了一致,即短期先行轉股支持銀行擴大一級資本,支持業務開展,獲取更高收益,再反哺投資者。但這是個例,不具備普遍性,對其他機構可借鑒意義不大。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如何盡快在與投資者的博弈當中完成轉股才是關注的焦點。
郭益忻表示:“銀行發行可轉債的核心訴求是轉股,以補充一級資本,而不是去貪圖可轉債低廉的融資成本,那對銀行而言意義不大。所以費時費力發行一支6年期的可轉債,轉股志在必得;對于投資者,了解銀行的核心訴求,持有可轉債等待時機轉股,是獲取收益的最重要來源。短期價差有的話也不錯,但不是主要目的。”
市場上投資者關注可轉債,更多是從投資獲利的角度。銀行股價高于約定的轉股價格時,投資者一般才會選擇轉股。若出現可轉債轉股套利機會,會有少量可轉債提前轉股,但大面積轉股還得靠提前強制贖回。“可轉債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投資產品,拋開上市破發風險外,如果正股在二級市場表現較好,還能獲得不錯的轉股收益。目前A股股市低迷,銀行正股價低于轉股價,我們更多還是觀望為主。”上述資深的銀行股持有者張先生稱。
相關閱讀